体育课密度与运动负荷的测定与计算
在听课阶段,课的密度与运动负荷的测量,对授课者的评价起着关键作用。想要有质量地进行课的评价,此测量是必不可少的。
1.体育课密度测定与计算
(1)从上课开始到下课为止,记下学生实际练习时间,并按各部分作记录(如表12-2所示)。
表12-2 教学活动内容和实践使用情况记录
(2)将测得的数据资料(如表12-2所示)进行整理,分项登记在体育课密度整理表中(如表12-3所示)。
表12-3 体育课密度整理
(3)练习密度以一个学生为准,如单个练习时,一般以开始姿势到结束姿势为一次练习时间。如集体练习项目,篮球、排球、足球等,整个过程都算练习时间。
(4)归总统计,绘制图表。
①各部分练习密度
(课的某部分练习时间之和÷课的某部分总时间)×100%=课的该部分的练习密度
②统计全课的练习密度
(课的各部分练习时间之和÷课的总时间)×100%=课的练习密度
2.体育课密度中各项活动所用时间的算法
(1)练习时间。凡在课中有目的地用于学习,巩固和提高技术技能、发展身体和增强体质的练习时间均算作练习时间。其计算方法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具体掌握。
基本体操:包括徒手操、棍棒(绳)操、武术操、一般性发展练习等。若教师先讲解、示范,学生后练习,学生做动作算练习时间。跳绳、攀登、爬越、负重搬运和角力,从动作开始到结束全部时间都可算练习时间,终端等待的时间不能计算在内。
技巧、支撑跳跃、单杠和双杠:从开始姿势起到动作结束,所用的时间都可算练习时间,如用跑步、正步出入队列,所用时间也算练习时间。
跑:从预备姿势(各种起跑姿势)开始,到终点缓冲过程结束,所用时间都算练习时间;由终点回队,如要求跑回或走跑交替,其所用时间也算练习时间。
跳跃:从开始姿势到离开沙坑全部过程所用时间都算练习时间,归队的算法同“跑”的教材,如在平地上跳(无沙坑),应酌情计算。
投掷:从开始姿势到投出器材后身体恢复到正常姿势所用时间为练习时间,出入队同“跑”的教材,拾回投掷器材时,如要求跑步也算练习时间。
球类游戏、比赛:单个动作教学,一般只把从动作开始到结束的时间算作练习时间。集体活动、游戏比赛,原则上整个过程所用时间都算练习时间;若发生因犯规而中断比赛,或学生不积极,站着不动等情况时,应扣除练习时间。接力游戏和接力比赛时,等待接力的时间不能算练习时间。
武术:从动作开始到结束所用时间都可算练习时间。
各种静止用力的功所用时间均算练习时间,如基本体操中的静止用力时间。动作,单、双杠的悬垂支撑动作、武术中的静止用力动作所用时间都应算练习时间。
采用循环练习法时,原则上整个过程所用时间都算练习时间,如果发生中间停顿成中断等待等情况,应酌情扣除。
(2)指导时间。即教师有目的地运用讲解、示范、纠错、演示、分析、个别指导等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时间。
(3)分析与帮助保护。凡是学生用于相互观察,分析讨论,互相帮助,均为这类所用时间。
(4)组织措施。课中调整队伍,交换场地,搬运,安装、分发和回收器材等。一般算作组织措施时间。
(5)休息时间。凡是练习后教师有意识地安排学生休息,或做完一次练习后等待下次练习的时间,均为休息时间。
(6)不合理时间。凡是在教学活动中与教学和教辅活动无关的时间,以及在教学活动中浪费的时间,如讲解过多等,都算不合理时间。
3.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测定与计算
心率测定法,是通过一次课中多次测定学生的心率,了解和掌握一次课心率变化情况,分析生理负荷安排是否合理。其具体的测定步骤如下:
(1)准备工作。了解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法,确定测试手段(手测或遥测)和测试人员的分工(一般是一人测试,一人记录),记录如表12-4所示。测定对象应选择班上中等体质水平的学生。如果是男、女生混合班,则男、女生各一人为宜。
表12-4 体育课运动心率测定登记
(2)实际测定。以手测脉搏为例。课前测定受测者相对安静,并对其说明情况,消除顾虑和紧张,以保证测试结果准确可靠。课中选择好测定时机,通常采用的是练习前后测与定时测(2分钟左右)相结合的方法。每次课测定次数不少于20次,每次以10秒计,课后再换算为1分钟脉搏。测试时应尽量不要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最好将受测者排在队尾,以便测试。每次测定后,应及时将测定时间、内容、心率记录在表格中。课后3~5分钟时分别再测定就算作受测者心率,以了解恢复情况(如表12-4所示)。
(3)统计与计算
绘图:在坐标纸上以时间为横轴,脉搏每分钟跳动次数为纵轴,建立坐标系,以相应时间所测得的脉搏次数为坐标,在所建立坐标体系中描出对应的点,然后用线段连接各点,所连成的折线,就是脉搏变化曲线(如图12-2所示)。它能反映学生课中脉搏变化状况,以利于分析课的运动负荷。
课的脉搏平均数(平均心率)的计算为:
全课心率的总和/课的时间=每分钟平均脉搏数
图12-2 运动心率脉搏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