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负荷的安排与调控要合理

五、运动负荷的安排与调控要合理

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指学生体育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担的量与强度对机体的刺激程度。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在锻炼时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一门课程,体育课上学生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是体育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主要标志,也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体验运动乐趣及实现体育教学目的的基本前提。体育课堂中的运动负荷的调控也是课堂组织管理技能应注意的要点之一,因为一节体育课的好坏最直观的评价就是负荷的变化。

一般是以运动后的即刻心率作为运动时的心率。通常认为心率达到180次/分钟时为大强度运动,达到150次/分钟时为中强度运动,120次左右/分钟时为小强度运动。医疗体育中常用的运动负荷衡量标准是:正常人运动后最大负荷的心率=120-足龄数(次/分钟)。

检查体育课运动负荷:将测试者在安静时、准备活动时、课内的基本教材练习时、整理活动时和课后5~10分钟内所测得的心率变化情况,绘制成曲线图表。根据曲线所示的变化,分析评估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否合适。一般来说大学生体育课的运动强度,平均心率达到男130~150次/分钟,女130~140次/分钟是较为适宜的。

一堂体育课合理的生理负荷安排,应呈正态分布。一般应由小到大,逐步加大,大中小强度的负荷合理交替,一堂课即将结束时,应逐渐降低生理负荷,促使学生较快地恢复到相对安静的状态。

体育课堂组织调控运动负荷的方法有多种,调控的时间包含课前、课的开始、课的基本部分、课的结束。调控方法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

1.练习密度的合理变化

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技能练习,是体育课的主体部分。增加或减少练习次数或者是同一练习项目的重复练习次数,不仅可以保证学生实际从事练习的时间,还可以保证适宜的体育课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现在的教学大纲要求老师在课堂中要精讲多练,保证学生的练习密度。充分的练习强度是练习密度的基础。

2.练习内容的合理安排

首先,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再加工是体育教学的前提,许多练习项目都具有限制性,合理地改变运动形式及规则不仅能够使教学内容适合教学对象,而且更易于实施教学。如在中学投掷类项目的教学中,掷标枪的内容可以改为掷垒球,既增加趣味,又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还能减少教学内容的危险,实现练习内容的合理组合。

其次,适当改变练习的顺序,增加练习次数。体育课各个练习之间不同的间隔与联系会产生不同的运动负荷的累积效应,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调整练习间歇时间。如延长或缩短练习之间的间隔时间等。增加练习的重复次数,可以改变学生实际练习的时间,保证适宜的体育课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

除以上两点外,适宜的练习密度的调控方法还有热身练习的调控、组织教法的变化等,具体的方法应视具体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