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

体育教学的最直接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体育教师在进行指导思想设计时,应该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意识,通过满足《新课标》改革要求,促进学生身体、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整体健康水平,构建以提升学生认知、情感、技能、行为、品质等全方面素养为目标的课程结构,融入生理、心理、体能、环境卫生、保健、营养、社会、安全等多个领域知识,逐渐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以及健康习惯的养成。并将体育精神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精神,并以此作为自己终身体育的目标,为未来的良好运动习惯以及坚持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在进行指导思想设计时,首先要知晓国家的教育观,其次必须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最后是想要学生获得什么。因此,指导思想的编写,需要依据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遵循体育学科的内在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等,尽量做到明确、清晰、有针对性,同时需主要体现其方向性——导学、导教、导评。

案例2-1:三级跳远(水平四)

本课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并融入陶行知的生命教育思想。以三级跳远的教学为载体,渗透生命教育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身体的进步,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体育与健身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养成健身的习惯,培养学生爱护自我、关心他人、学会合作的良好人际关系。

案例2-2:后滚翻(水平二)

本课依据2011年新修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后滚翻》为主教材,以游戏“齐心协力”为副教材,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学生能在学练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案例2-3:正面双手垫球(水平四)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寓快乐于体育教学之中”为教学目标。强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个性,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激活课堂为宗旨,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并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

案例2-4:篮球——传接球(水平四)

本课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四的精神,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手段,运用各种激励性语言,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努力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和团队协作能力,确保每位学生学有所得。

案例2-5:羌族体育——推杆(水平四)

我国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家,其中,有“云朵上的民族”美称的羌族,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汶川“5·12”特大地震,使羌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古老文明遭到了巨大打击,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大多数羌族传统体育项目濒临失传。震后,全国迅速掀起了一股抢救、挖掘羌族体育项目的热潮,使这一古老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得以继承和发展。为此,本课依据新课标要求,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为指导思想,以育人为宗旨,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让羌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加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