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设计

(四)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的愿望,是对教学活动后学习者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描述,清晰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志。那么,教师在制订课堂教学目标时,应充分思考研究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要求,围绕新课程提出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设计的四个维度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应包含四个维度:认知,动作技能,情感态度,体能。一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通常归纳为三个维度,即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

(1)认知目标

①认知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简单定义为对知识的获得。

②认知目标是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明确表述应了解什么、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应用什么等具体目标。

③知识包括: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信息知识(通过多种渠道而获得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篮球的投篮技术时,将认知目标设计为:通过学习,学生了解投篮技术的概念,理解投篮技术的动作要领。

(2)技能目标

①所谓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

②技能目标可分为四种:基本技能、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自我认知技能。

例如:在学习前后滚翻时,将技能目标设计为:通过模仿学习,80%的学生初步掌握前滚翻和后滚翻的基本要领;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

(3)情感目标

①所谓情感,是指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②人的情感表现状态一般有以下几种:情绪、热情、兴趣、动机、求知欲、道德体验、态度、价值观。

例如:在学习篮球运动时,可设计为不同的情感目标。

A.通过投篮比赛,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B.通过自我展示,激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

C.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2.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

一个完整、规范的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一般包括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标准(表现程度)。比如:通过直观式教学(行为条件),学生(行为主体)了解排球基本的垫球知识,能说出(行为动词)双手正面垫球动作要领及手臂的击球部位(行为标准)。行为主体即学习者,行为目标描述的应该是学生的行为,不是教师的行为;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行为标准(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1)行为主体

指学生(学习者)。表述的是学生(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

(2)行为动词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主要包括认知类、动作技能类、情意类、体能类,如表2-6所示。

除此以外,用于描述“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学习目标的结果性行为目标动词,如:了解、理解、应用、掌握、运用、模仿、制定、做出、比较等。用于描述“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学习目标的体验性行为动词(或表现性行为动词),如:参加、做到、领悟、体验、观察、知道、处理、获取等。

表2-6 行为动词

img

(3)行为条件

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如表2-7所示。

表2-7 行为条件的表述示例

img

续表

img

(4)行为标准(表现程度)

指评定行为的最低依据,或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水准,包括完成行为的时间限制;完成行为的正确性;完成行为的成功特征等。

案例2-14:

例1:

img

例2:

img

例3:

img

3.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

(1)整体性

落实(身体发展、知识技能、心理发展、社会适应)四维目标是体育与健身教学的总的价值取向,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注意合理把握、整体协调、全面体现,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系统。当然,在某一堂课的教学中,不可能体现四维目标中的所有维度,也可能只反映其中的二维或三维。我们不必强求或牵强附会,但必须明确,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拥有四维目标意识,且在一个阶段(如一个单元)内必须反映出整个的四维目标。

(2)细目分解

教学目标的达成主要依赖于行为目标(它是将教学目标表述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也是衡量教学目标达成与否的具体指标)逐一实现,因此,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应具备细目分解(也就是说教学目标要分解成细致的操作目标,即行为目标)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行为目标表述方面,我们可以将四维目标拆开,但在教学实践层面必须整体把握。

(3)难度适中

难度适中是指设计的教学目标应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学生经过努力即可达到的程度,这样的目标有利于发挥激励功能,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达成目标可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但是,体育教学有其特殊性,如在技能教学方面,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比较大,因此,学习目标的设计要保持一定的弹性,以便进行合理的调整,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适应性。

(4)弹性

教学目标的弹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区别对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水平的弹性目标。二是灵活变通。目标是教师与其学生的学习结果,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在教学过程中,如发现有未预料的变化,应及时调整目标,不要将它视为神圣不可变更的东西。

案例2-15:《篮球运球模块》教学目标设计

1.通过篮球模块——运球学练,将篮球裁判法知识手势渗透于运球教学中,以尝试、体验、实战互动等练习方法,进一步熟悉运球技术,改进运球方法,尽可能做到“运球不看球”的较好技术。

2.发展学生速度、灵敏、协调性等身体素质。

3.培养学生友好交往、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自主学练等优良品质和学习态度。

分析与思考

上述案例中除了目标1相对具体以外,其他目标都存在许多问题。目标1中“通过篮球模块——运球学练,将“篮球裁判法知识(手势)渗透于运球教学中”表述也不明确,只是说明了将“篮球裁判法知识(手势)渗透于运球教学中”,而达到什么程度没有表述清楚,也就意味着只要“渗透”了就行,教师和学生的目标就到达了,这样的目标不明确。毛振明教授提出的教学目标“课题、条件、标准”三要素的撰写格式,是目前设计书写教学目标的最好范式。上述案例目标1的后半部分课题是“运球”,条件是“尝试体验、实战互动等练习方法”,标准是“尽可能做到运球不看球”。这样的目标表述容易让教师和学生知道教、学的方法与标准,因而达成度较高。目标2“发展学生的速度灵敏协调素质”是课程的水平目标,也可以说是课程的“目的”,不能直接用于课时目标,“发展学生的速度、灵敏、协调素质”必须要学生“掌握锻炼速度、灵敏、协调素质的方法”。目标3“培养学生友好交往、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自主学练等优良品质和学习态度”中的目标过于口号化和抽象,不是课时目标,不具备具体操作性和可测性,不利于教师通过外显的行为表现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更不利于指导学生如何学,学生互评、自评没有标准。这样的教学目标最容易导致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效果比较差。因此,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设计:

1.学习篮球裁判法知识(手势),在运球学习中至少能运用5种以上篮球裁判法手势。

2.学习运球急停急起、变向运球,掌握3种以上通过运球锻炼速度、灵敏和协调方法。

3.在学练和教学比赛中,主动和同伴进行传接球,培养学生友好交往、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案例2-16:《篮球“传切配合”战术》教学目标设计

1.80%的学生初步掌握“传切配合”战术的动作形式,并在教学比赛中得到应用。

2.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练习中把握时机,灵活运用,以提高战术成功率。

3.通过小组间的自主学习与展示,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表现欲。培养学生相互帮助,相互配合的能力。

4.遵守团队规则,在充分享受健身乐趣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间的服从与合作意识。

分析与思考

上述案例中的教学目标给人第一感觉是比较乱,首先,案例中掌握“传切配合”、教学比赛中运用、提高战术成功率、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表现欲、享受健身乐趣服从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目标太多,45分钟的体育课能否达成值得怀疑。其次,案例目标中缺乏身体锻炼目标,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心理、社会适应,脱离身体锻炼这个载体去达成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目标,这样的目标是空洞无力、苍白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三,目标层次不清。目标2中的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目标3中的“培养学生相互帮助、相互配合”和目标4中的“遵守团队规则、更要培养学生间的服从与合作意识”出现重叠现象。制订本课的课时目标,首先要研究篮球“传切配合”的技术细节及其评价标准,考虑安排学练程序、步骤,然后研究学练过程的锻炼内容和因素,最后研究技术学习和锻炼内容的蕴涵的行为教育(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制订出符合课堂教学的课时目标。针对上述情况,可以这样设计:

1.初步掌握“传切配合”的一传一切和空切动作形式,切入时果断快速摆脱对手,接传球时成功率在60%以上。

2.在学练和教学比赛中,找出3种以上结合有球技术锻炼速度、灵敏、弹跳力的方法。

3.与同伴练习传切配合学练和教学比赛中,反复进行练习,体验自己在配合中的角色和作用。

以下3个案例(案例2-17至案例2-19)由学生分析与思考。

案例2-17:足球——脚内侧传接球

1.了解脚内侧传接球动作的技术结构。

2.80%以上的学生初步掌握脚内侧传接球技术,模仿的动作一定要规范、准确。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

案例2-18:课题:花样跳绳

1.认知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及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运动兴趣,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独立从事体育锻炼的欲望。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绕“8”字跳长绳基本知识、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互帮互助、勇于进取,敢于竞争,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精神。

案例2-19:大众健美操组合动作

1.认知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健美操基本动作和基本乐理知识,对健美操运动有新的认识。

2.技能目标: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组合一动作,在完成动作组合的基础上加强动作的质量,增强身体灵活性、协调性、节奏感。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相互合作的意识;通过对健美操的学习,树立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