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耐力素质的组织与管理

(二)发展耐力素质的组织与管理

耐力是指有效完成动作与练习,对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练习是非常枯燥的,大部分学生对耐力练习,尤其是长跑有反感心理,体育课上最害怕教师安排跑圈,因此,耐力练习时应注意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思想作风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与发展结合起来。在发展耐力素质的组织与管理中,应注意:

1.根据教学对象,合理安排负荷强度

耐力练习对呼吸系统的功能要求较高,尤其是对心肺功能发育不完善的少年儿童进行耐力训练,在安排练习时更应慎重。练习量不能太大,应把耐力练习作为全面发展身体的一个方面来安排,不宜过多地进行强度过大的耐力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可以用脉搏来控制练习的强度,一般来说,心率达成130~160次/分钟时,其练习强度为中等,心率达成180~200次/分钟时为大强度。

2.合理安排练习的距离、次数和间歇时间

一般来说,跑的强度小,练习次数和距离可以增加,间歇时间可短一些,这样有助于疲劳的积累,提高其抗疲劳的能力。跑的强度大,跑的次数和距离可减少,间歇时间可长些,这样可使学生的机体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便于进行下一次强度大的练习。

3.变换耐力练习的形式,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耐力练习大都是长跑,学生对此存在畏惧心理,因此,体育教师应改变耐力练习就是跑圈的练习方式,采用形式多样、新颖的跑,以达到同样的锻炼效果。其措施有游戏性练习,越野跑或在田径场上进行的“M”型跑、“S”型跑和“8”型跑等,以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