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设计的程序

四、体育教学设计的程序

1.对学生体育学习需要的分析

学习需要在教学设计中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方面目前的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异。学习需要分析是一个系统化的调查研究过程,这个过程的目的就是要揭示学习需要,从而发现学生学习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体育教学设计的方向,确定体育教学目标。

分析研究教学中学生的需要和存在的问题是体育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决定体育课堂教学设计项目能否成功的基本前提,学生学习的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揭示了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习需要的分析就是解决教师“为何教”、学生“为何学”的问题。只有教师善于发现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才能确定如何解决该问题的合适途径,并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实际兴趣,客观、冷静地分析学生的实际反应与教学效果,确定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学生需要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才会使教学、教学计划立足于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因此,教师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即确定“学什么”。

2.对体育教材内容的分析

体育教学内容是指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选择的各种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技术技能及方法的总称。对体育教材内容的分析目的在于全面了解教材内容的特点与功能,充分挖掘体育教材的价值,确定教师应该“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问题,使其更好地为实现体育教学的多种功能服务。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不仅仅是对教科书既定的学习内容的动作要点、重点难点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经验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建构,在学习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对运动技能本身的价值判断,设计出更具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学习主题。

教师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学习经验、知识积累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合理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恰当地确立学习起点,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与深度,从学生体育知识的需求、健身的需求、健美的需求、娱乐的需求、终身体育的需求出发,做到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简易性、知识性与实效性、健身性相结合,既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也要考虑到体育课程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学内容的纵横联系、教学时数、教学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选择学生必需的、基础的、后天生存和发展必备的、学科中最有价值的知识技能,精心设计好学习的各个活动环节。

3.对学习者的分析

体育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习者的“学”而展开。对学习者进行分析的目的在于了解体育学习者当前所具备的知识技能情况,更好地为体育教学设计目标的确定、体育教材内容的选择、体育教学策略的选用、教学环境的创设等提供依据,从而更好地促进学习者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和能力的发展。

了解学习者的基本情况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教学只有建立在学习者现实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教与学之间才能沟通。进行学情分析,就是考虑“谁学”的问题。其目的是了解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时,把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原有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及其学习策略的最优方式,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编写、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择和运用等提供依据。了解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准确把握教学起点,是体育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学情分析时,一是要了解、分析学生对新的学习所具备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在学习中所具备的认知加工和体育实践能力,分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判断学生对新的学习的关注和接受程度,为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寻求共性的实践依据。二是要分析学生的差异状况,以确定在教学活动中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为可能采用的个性化教学指导提供策略。只有根据“学情”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思路、教学方式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起充满活力的体育课堂教学。

4.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

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体育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是进行体育教学策略的制订和体育教学媒体选择的指导思想,同时也为体育教学评价提供了依据。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指向、评价和激励等多方面的作用,是学习者自我激励、自我评估、自我调控的重要手段。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学策略的制定和教学媒体的选择,同时也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基础上,诠释《体育》新教材的精髓,理清体育教学的知识点的认知层次、能力培养要求、情感教育要求等,熟悉课程教学的认知内容及认知内容的发生过程,在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状况、学习辅助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认知结构特征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提炼概括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对每个知识点在体育课学习中要达到的认知层次,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分析每个知识点在认知过程中所采用的认知方法、思维方法、教学手段,确定教学中所培养的能力目标,通过体育课所采用认知过程中贯穿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制订出学生要学会的知识与方法及培养层次,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的内容,制订出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情感目标及形成层次。从而使教学目标明确可行、具体化,并根据所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将教学目标进行分级,呈阶梯式递升,使“教有所循、学有所依”。

5.体育教学策略的设计

体育教学策略主要研究以下问题:课的类型与结构、教学的顺序与节奏、教与学的活动、教与学的方法、教学的形式、教学的时空安排、教学活动实现对策等。体育教学策略主要解决的是体育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下,所设计的体育教学策略应实现下列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学习方式上,应从接受式教学向以自主体验、互助交往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转变;二是教学呈现方式上,要从以规范动作的讲解示范为主要形式的定论呈现向以学生体验、感悟为主要形式的间接呈现方式转变;三是师生互动方式上,要由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传递活动转变为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6.体育教学媒体的设计

体育教学媒体是指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和体育教学软件,与传统体育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体育教学。

教学媒体内涵广泛、种类繁多,各种教学媒体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适用范围、特点和要求也不相同,没有能对所有教学内容都适用的教学媒体。因此,教师应遵循“经济有效”的原则,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学生的特征、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策略的安排来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媒体,突出教学媒体的目标性、功能性、针对性、适度性和方向性,发挥教学媒体应有的作用。

7.体育教学过程的设计

体育教学过程设计是对影响体育教学活动的因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的动态设计。一般可以用流程图的形式简洁地反映分析和设计阶段的结果,表达体育教学过程,直观地描述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8.体育教学设计的评价

经过以上各个环节设计出的体育教学方案,能否为体育教学带来理想的效果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对体育学习需要、体育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分析是否准确,体育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合理具体,体育教学策略的设计是否合理恰当,体育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是否有效,体育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等问题必须进行全面的评价。评价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也可以采用终结性评价。当发现所设计的方案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时,应及时加以修改,直至达到预期的目标。

在体育教学设计中,教学理念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设计则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有了成功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效果才有保证。在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将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师生生命的交融;学生获得的也不再只是知识和能力,还有成功的喜悦和心灵的震撼。因此,体育教学设计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关注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建立起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媒体及方法策略体系,提高学生创造性学习、创造性解决问题和适应未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