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概念性讲解
概念性讲解的特点是教师通过对动作技术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最后使学生形成并获得动作技术概念。
在体育教学中,当学生获得了对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以后,教师要及时地把学生的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即形成概念。概念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动作技术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完成技术动作的重要依据。
在体育教学中,概念又可分为基本的知识概念和运动的技术概念。
常用的基本概念有速率、节奏、体质、体格、体能、额状面、矢状面、正中线、屈伸、原动肌、对抗肌、固定肌、中和肌、重心、向心力、离心力、运动量、生理负荷量、生理强度、反应时、灵敏、耐力、柔韧、准备活动、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极点、第二次呼吸、恢复、整理活动、有氧代谢、无氧代谢、乳酸供能、非乳酸供能、水感、球感、脉搏、肺活量、呼吸差、腹痛、岔气、重力休克、中暑、运动性贫血等。
运动技术概念有俯卧式跳高、背越式跳高、蹲踞式起跑、疾跑、途中跑、弯道跑、冲刺跑、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车轮跑、加速跑、变速跑、跨步跑、间歇跑、复步、前蹬、后蹬、步长、步频、脚内侧踢球、脚背内侧踢球、滑步、变向、急停、双手胸前传球、单手肩上传球、飘球、扣球、垫球、传球、探头球、滑步、提拉球、弧圈球等。
基本知识要领的掌握对体育教学最终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案例4-3:
在体操教学课中,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屈足的概念,那么教师在要求屈足时,学生很可能做相反的伸足动作即勾足尖。教师在对基本概念进行讲解时,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可通过直观的方法,使学生对概念形成感性认识。教师可通过示范,使学生在脑中建立屈足的概念,并通过讲解与手屈的动作相比较,加深学生对屈足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在对基本要领进行讲解时,还可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建立概念。
案例4-4:
教师在对“第二次呼吸”这一概念进行讲解时,可在学生进行完中长距离跑练习后,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应用语言来唤起学生对运动经验的回忆,建立“第二次呼吸”这一概念。
运动技术概念具有某些独有的特征,教师在讲解时可以通过和其他概念相对比来进行讲解。概念性讲解运用得不好,往往容易造成学生虽然通过教师的讲解明确了运动技术的概念,却不知道这一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联系,或者知道这种联系却不知道这一动作技术的特征,这一点必须引起教师的注意。
案例4-5:
教师在讲解跳高技术动作概念时应与跳远技术动作概念加以对比讲解,给学生阐明这两个技术概念的联系和它们各自的特征。跳高、跳远都需要通过助跑、起跳获得较大的水平速度和一定的起跳高度,这是它们的联系所在,由于它们的最后目标一个是获得远度,一个是获得高度,所以它们在助跑形式、速度、踏跳脚落地及身体重心的移动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征。通过将两者进行对比来讲解跳高技术动作概念,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跳高技术动作的概念及实质,进一步认识和掌握跳高技术动作在跳跃运动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加深对这一概念的认识。
概念性讲解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极为广泛,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把复杂的要领用精练的语言编成口诀,方便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概念性讲解除了要准确地阐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外,还要通过学生的练习,使其对概念的抽象认识向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转化。只有经过这一过程,对概念的掌握才能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