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设疑导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有所得。设疑导入是指教师不断巧设带有启发性的悬念疑难,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学生解决问题愿望的导入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启发学生思考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关注新的学习内容,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学习短跑时,设置“各类短跑比赛为什么采用蹲踞式起跑而不采用站立式起跑?”“哪些项目属短跑项目?”“你知道当今世界谁跑得最快?世界记录是多少?”等一些问题进行导入。通过提问导入,能促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参与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案例3-9: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都知道,田径200米和400米比赛都有一段是在弯道上跑进的。谁知道,弯道跑和直道跑有什么区别吗?跑的时候身体动作有什么不一样吗?”有同学回答后,教师继续:“我们今天就来练习和体会一下弯道跑,通过你们自己的身体感觉,总结一下弯道跑和直道跑究竟有什么不同。”
制造疑问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疑问、矛盾的心理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是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有效途径。这种导入类型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教师的讲课交融在一起,师生之间产生共振,使学生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
运用此法导入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身心特点,结合教学目标与内容,在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中设疑。如在结束跨越式跳高后,学习背越式跳高前,可设问“跨越式和背越式哪种方法跳得更高”,“如何掌握背越式跳高技术”,使学生产生探究心理,期待学习。
(2)以疑激思,善问善导,问题设置要难易适中,过易,不能继续深入;过难,则无从下手。
案例3-10:水平四学生的篮球单手胸前传球
集合整队后,教师首先叫了两名学生,一位接传球,一位防传球,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双手胸前传球,假如在传球时面前有防守队员,我们该怎样传球呢?”学生纷纷回答,提出了许多种传球方式。教师接着说:“下面我在××同学积极防守的情况下,采用一种方式传球,请大家注意观察我的动作,随后将回答两个问题:第一,球是从防守者的什么位置传过去的?第二,为什么能够传过去,而××同学却得不到球?”教师的提问立即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教师的示范动作上来,随着教师的示范,课堂的气氛活跃了,并不时对教师精彩巧妙的传球发出赞叹。示范结束后,同学们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回答了两个问题。教师接着说:“刚才大家看到的传球方式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单手胸前传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