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手势

三、手势

手势是教师的“第二语言”,是指手指、手掌、拳头、胳膊的综合运用。它以众多的不同造型,描摹事物的复杂状貌,传递着教师的潜在心声,展示了教师心灵深处的微妙情感。较之眼神语言,手势是更有力、更直接地表达人的情感和欲望的手段。适时适度地应用手势,能使学生引起注意、提高兴趣、振奋精神,有提示和辅助讲解的作用。体育是一个“动教”大于“说教”的学科,教师用手势辅助教学,可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手势的种类按其功能可分为四类:第一是象形手势,它主要用来模拟事物或人物的状貌,如大、小、方、圆,运动的快、慢,距离的近、远等都可以用象形手势来表现。第二是象征手势。其中又可分为指势语和掌势臂势语。其中指势语有跷拇指、伸出食指、V形手势和表示数字的手势等;掌势臂势语有抬手、招手、手掌下按、鼓掌和丁字手势等。比如说体育教师要求学生按身高高矮顺序站队的时候,会做出一手握拳上举,另一手水平侧举的动作,学生就会按照教师的要求自觉地整理队伍;体育教师还经常会用击掌的快慢来控制学生动作的节奏。第三是指示手势。它指人说人,指物说物,这种手势具体指明教师在教学中论述的人、事、物的数量及运动方向等。其特点是动作简明,表达专一,基本不带有感情色彩,往往用来指示前后左右视觉可及范围内的具体对象。如教师用手指着某学生请他发言。第四是情意手势。这种手势主要表达教师的情感,使其形象化、具体化。即通过手势的方向、节奏、速度和力度的变化,表达出教学内容及教师本人的特定情绪和情感。

按手势的动作有单式和复式两种分类:一只手做的叫单式,双手共做的叫复式。复式比单式的力度大,更富有加强的气势。课堂教学的手势多用单式。

案例8-8:

某位教师在一节篮球行进间运球课上,为了提高学生快速反应能力,如比赛中抬头观察场上情况的能力,以及适应实战需求的能力等,教师让学生采用单手运球的同时观察教师的手势,随着教师的手势而左右移动运球。为了提高学生做动作的频率和活跃课堂气氛,以及制止不良行为的延续,教师采用击掌来代替哨音和口令。这样恰当地运用手势,可以消除体育课上一直由教师讲解与示范,学生自己单独练的乏味感。运用手势还可消除因噪音影响语言效果的不良因素。手势是配合教师讲解教材内容的模拟性动作或想象性动作。体育教师运用这些生动的手势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体育教学中,在调动队伍、传授技术时,正确合理地运用手势来配合口令,对完成好教学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队列队形练习时,教师左手握拳举起、右臂平伸,就是在示意学生以右翼排头为基准按身高排列向右看齐;竖起左手的手指可以告诉学生是几列横队。教师运用手势应采用掌心向上,它是一种表示诚意、谦逊和屈从的手势,会使学生感到心情舒畅;要尽量避免使用带强制性的、镇压性的掌心向下,紧握拳头的手势;教师在做示范时,动作技术难点和关键之处可以用手势指点动作用力方向、比画高度、长度等,用手臂的摆动来代替动作的幅度和速率,使学生对动作技术建立时间、空间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