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案例分析
目前,大学校园已成为大学生的游乐园,恋爱、游戏、交友、购物等活动挤占了大学生的大多数业余时间,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屈指可数,参加“校运会”赛事的人屈指可数,以体育素质发展为荣的人更是少得可怜,最终锻炼身体成为纸上谈兵。大学生能够赢得“长考”却不敢长跑已是大学教育的一种普遍现象。尤其边疆高校体育教育的部分工作起步晚、起点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重视程度不够,且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深刻认识体育教育的内涵。所选取的案例是当前大学体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从体育教育主体“学校”和体育教育对象“学生”两个维度进行思考,浅析案例背后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
1.从体育教育主体——学校层面来看
当前,体育教育水平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和丰富的体育素质发展需求,人均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能满足大学大众教育的规模需求,体育素质的发展缺乏与时俱进的发展目标,与体育教育有关的制度建设、理论研究、实施机制、经费统筹、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大学管理过于强调安全和责任,致使许多体育学习项目和竞技项目被取消或作调整。具体体现在:大学对体育教育的综合性、系统性认识还未统一起来,“各吹各打”,没有形成合力,不利于体育教育工作的整体推进。同时大学体育教育在挖掘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民族体育元素方面还不够,不利于体育教育工作的特色凝练。学校作为实施体育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必须要突破体育教育的瓶颈,推进体育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从体育教育对象——学生层面来看
首先,部分学生思想上出现偏差,健身强魄意识差,体育保健知识缺乏,吃苦耐劳的体育精神淡薄,对体育素质发展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理解不到位,对体育素质发展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不深刻。其次,大学生从小受父母保护,较多失去了独自生存的技能,体质下降,运动量不足,锻炼时间少,体育活动参与率低。最后,部分学生功利心强,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自身只重视“高分”,不重视体育综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