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简介
小张是某大学的大三学生,开学后对学校的各种网络安全教育培训、反诈宣传都不太上心,认为自己不会做出违反法治教育的事,对学校组织安排的法治教育和安全教育培训经常请假缺席。小张认为学校只注重人数点名,且教育宣传的内容还是老一套,完全没有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某天,小张的一位游戏好友甲声称自己的游戏账号异常,想用小张的游戏账号进行游戏。小张心想甲是自己的好朋友便同意了。之后甲说想充钱给小张买装备,但自己未满18周岁无法办理银行卡,希望小张提供银行卡账户。小张信以为真并告知甲自己的电话号码。不久之后,小张收到短信,短信内容为:尊敬的张某某,您的银行卡信息已经过期,需要及时更新,更新请点击以下网址链接:www.http://123456789.com[1]。小张因前几天在银行取钱时,工作人员确实告知过小张需要更新修改信息,并未多想便进入网址内部更改自己的银行卡信息,半小时后,小张发现银行卡被冻结,便打电话咨询相关银行。银行告知小张,他的银行流水有问题,存在被盗刷的情况。当晚,反诈中心的警察告诉小张他的银行卡存在洗钱的嫌疑,将调查小张。后查明:小张的游戏好友甲利用小张的信任获取相关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盗刷银行卡。而所谓的网址则是境外诈骗犯罪分子为了盗取小张信息利用转播器发送的,于是小张的银行卡账户信息被盗,其账户也成为诈骗罪犯用来洗钱的账户。小张的“游戏好朋友”甲,早已删除了小张的微信好友,小张追悔莫及,急忙报警,在警察帮助下追回了被盗刷的金钱。
几个月后,小张忘记了盗刷一事,对近年来比较火的短视频平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某天因为小张的一个短视频引起了评论区的热议和讨论,小张因回复一位不支持自己观点的用户的评论遭到了该用户的反驳,小张生气地录制了一个视频对该用户进行辱骂,该视频被网络转载,严重影响对方的正常生活。随后,该用户要求小张赔礼道歉,小张不以为意,认为隔着网络,况且一个视频而已,怎么谈得上违法,便不予回复,也没有删除视频。之后该用户向公安机关报警,公安机关对小张予以严肃处理,此时小张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向对方道歉和删除相关视频。小张的行为反映了小张网络法治安全意识淡薄,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一言一行要注意,要依法规范自己在互联网上的言行,否则就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