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案例分析
人—职匹配理论又称特质因素理论,是最早的生涯辅导理论。1908年,帕森斯在职业指导过程中提出了职业设计的三要素模式:①清楚地了解自己,包括性向、能力、兴趣、自身局限和其他特质;②了解各种职业必备的胜任条件及所需的知识,以及不同工作岗位的优势、不足、机会、前途等;③实现上述两者的平衡。人—职匹配理论的前提是:①每个人都有一系列的特性,并且可以客观而有效地进行测量;②为了取得成功,不同职业需要配备具备不同特性的人员;③选择一种职业是一个比较容易的过程,且人—职匹配是可能的;④个人特性与工作要求的匹配程度越高,职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选择职业的三大步骤:第一步是评价求职者的生理和心理;第二步是分析各种职业对人的要求,并向求职者提供有关的职业信息;第三步是人—职匹配。人—职匹配分为两种类型:因素匹配(“活找人”)、特性匹配(“人找活”)。
按照人—职匹配理论,于同学首先认真分析了自己,包括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于同学的职业兴趣类型为:社会型、企业型(如图2所示),对应的职业为人力资源、培训师、司仪、顾问等。

图2 于同学的职业兴趣类型
于同学通过自我能力评估、360度评估反馈、橱窗分析评估、职业能力测试四个方面对自己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归纳,评估得出最擅长的五项技能分别为口头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人际敏感能力、人际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这些能力比较适合于做公关、行政、培训师、司仪等工作。
通过职业价值观测试,于同学的职业价值观为赞誉赏识、注重关系(如图3所示)。赞誉赏识是对职业的追求,能够使自己获得充分的领导力提升机会,并拥有充分的权威,能够对他人的工作提供指导,并且这个职位是富有社会声望的。注重关系就是期望工作的内容是能够给予别人帮助,并希望在这样的职位上同事之间关系融洽,大家都有积极的道德观念和社会服务意识。

图3 于同学的职业价值观
于同学的职业性格测试显示为ENFP(如图4所示)。说明于同学对周围的人和事物观察得相当透彻,能够洞察现在和未来。崇尚和谐善意、情感丰富、热情、友好、体贴、情绪强烈,需要他人的肯定,也乐于称赞和帮助他人。富有活力,待人宽厚,有同情心,有风度,喜欢让人高兴。有丰富的想象力,善于创新,自信,富有灵感和新思想,善于寻找新方法,更注重理解,而不是判断。

图4 于同学的职业性格类型
其次,于同学了解了辅导员这个职业必备的胜任条件及所需的知识,以及不同工作岗位的优势、不足、机会、前途等(见图5所示)。

图5 当教师的优势、劣势、机会和风险
最后,实现上述两者的平衡。一是特点分析。工作环境轻松,人际友好,能与不同特点的人一起工作,避免冲突和矛盾;工作充满乐趣,富于挑战,能允许自由发挥灵感和创造力,参与冒险;工作的硬性规则和限制少,能够自己安排工作的进程和节奏。基本符合于同学赞誉赏识、注重关系人生价值观,这个职位是富有社会声望的,可以为于同学带来一定的知名度与较高的社会地位,从而博得同学、朋友的羡慕;同事们都是兴趣相投的人,可以有一个融洽和谐的关系。并且这份工作可以充分发挥于同学的优势,于同学适应能力较强,能迅速改变自己的行事速度及目标,兴趣广泛,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接受能力强,对收集自己所需信息有一种天生的求知欲和技能,并且具有一定的交际能力,能以有感染力的热诚和精力激励他人,敢于冒险,敢于尝试新事物。最重要的是我爱这一行。二是岗位要求。有教师资格证,是中共党员,具备一定的学生工作经历,熟练掌握语言表达技巧,与人沟通能力,普通话水平较高,最好掌握多门外语,对于组织管理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有文艺特长为佳。能接受各种文化,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将自我认知与职业认知相结合,分析来看,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符合高校辅导员要求,匹配程度较高,综合分析结果,最终确立职业目标——争做一名优秀的高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