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师层面
1.精准的指导策略
小月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更内向、更敏感,内心脆弱,缺乏自信。不愿与人沟通交流。该生能按时完成专业课学习,但成绩并不优秀,参加学院、班级各项活动,但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班级存在感低,班级同学对她的印象是内向,不喜欢说话。经过跟她多次沟通,我们制订了“跳一跳能摸到”计划,提升自信心。结合她的实际情况,从大三下学期开始,鼓励她制订每周、每月、每学期的学习、生活计划。在大三下学期,她准备国家英语六级考试并顺利通过;尝试与宿舍同学好好相处并担任宿舍长;积极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每周至少进入实验室1次。通过这些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该生对所学的专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同学能愉快相处,她自己也乐于接受变化带来的新体验。
2.有效的帮扶机制
生物学科师范类作为小学科,就业面窄,就业去向较为单一,学生就业意向基本倾向于有编制的事业单位或者教师岗位,针对小月的实际情况,我们制订了就业帮扶计划,首先让她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和兴趣以及职业方向。我们做了MBTI职业性格测试,一起讨论她的性格类型与感兴趣职业的匹配程度。她觉得自己不擅长教师岗位,她希望自己工作的环境比较安静,重视细节并能很好完成,能吃苦,善良,真诚都是她的优势。我们量身定制帮扶方案,制订详细的生涯规划,指导制作简历,参加“宏志助航计划”。通过一系列就业能力培训,她增强了求职信心。
3.链接就业资源
由于疫情导致的整体环境不景气,就业竞争十分激烈,想要高质量越来越难,“内卷”严重,卷有编岗位,卷教师,卷公务员。一句半玩笑的话:宇宙的尽头是体制内,反而变得越来越有共识。其中由于个人能力,经历等原因,特殊学生群体成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学院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中,主动带着学生走进园区、走进企业。在玉溪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参观中小月对生物公司比较感兴趣。后期为她推荐生物公司方面精准的就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