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因分析

(一)原因分析

1.大学班级的特殊性

首先,大学里的班级具有与中学班级不同的特殊性,大学普遍都是流动课堂,没有固定教室同学们上完课一般就会离开,回宿舍或者去做自己的事情,班级同学缺少交流与相处的时间,很难熟悉起来。

其次,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作结伴效应,即当两人或数人结伴进行同一事件,彼此之间有刺激作用。在中学里,大家都有着共同的目标——高考,所有人都有共同的努力方向,因此相互之间会产生陪伴的情结。但在大学里,每个同学都有各自的时间安排与发展规划,相对而言,彼此之间的交流与陪伴也会减少。

2.学生自我意识的过度扭曲

当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受到社会的一些利己主义思想与功利风气的错误引导,大学生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考虑问题时以自我利益优先,集体意识淡漠,认为集体利益与自己无关。另外,由于目前大学生普遍是家庭独生子女,自幼就得到了家长们特有的重视和照顾,往往以自我感觉为重,缺少同理心和换位思考的能力,也很难快速融入一个集体。

3.教育体制下被动接受心理的养成

在当前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们已经习惯了被动接受老师安排的任务。学习上,由老师制订学习计划,安排学习任务,学生们只需要按照老师的规划走就能顺利备战高考;其他活动上,中学时期学习任务重,课外活动少,即使有的话也常常是老师直接挑选有相应特长的学生直接参加,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往往会缺乏主动性与创新性,有的同学在大学即使想参与到集体活动中,为班级做贡献,但是已经习惯了被安排,缺乏勇气去争取做那个“站出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