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引领示范,创新思政教育工作举措
固本强基 示范引领 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高质量发展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云南师范大学) 吴 新
一、案例简介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论述、考察西南联大旧址重要指示精神为引领,积极探索解决边疆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辅导员、组织员、班主任等思政工作队伍素质能力水平偏低问题的有效路径。学校以传承弘扬西南联大“教书救国、读书报国”的优良传统和“爱国、进步、科学”的大学精神为灵魂,组建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队伍领衔的专家团队,以教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铸魂教育、能力素质养成、信息化教学“四大平台”为载体,构建了高校思政队伍文化素养提升、理论素养提升、素质能力提升“三大课程体系”,形成了集培训研修、理论教育、实践探索、政策咨询等职能为一体的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政工作队伍素质能力提升实践育人模式,通过近100所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3000余人次学生工作队伍骨干培训班的育人实践探索,发挥了带动云南、辐射全国的重要作用。
二、案例分析
(一)以坚实的载体平台支撑
学校构建了“一主体、四支撑”的载体平台体系。“一主体”:以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为主体平台。“四支撑”:一是以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的西南联大旧址及西南联大博物馆为高校思政工作队伍“铸魂教育支撑平台”;二是以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学科支撑平台”;三是以国家级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教育立法研究基地”、全国高校创业指导师培训基地、云南省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示范基地、云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云南省舆情研究基地、云南西南联大干部教育基地等国家级、省级思政教育平台为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工作能力提升支撑平台”,发挥了重要的课堂、阵地和窗口作用;四是建成了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网络教学平台和线上教学资源库,实现了线上线下教学融通,增强了服务能力,扩大了辐射面和影响力。
(二)以高水平的课程建设强基
一是构建了顶级专家讲授的思政工作队伍“文化素养提升课程体系”。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院士主讲的“我的学习和研究经历”、许渊冲先生主讲的“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联大与哈佛”、潘际銮院士主讲的“抗日战争中的西南联大”、顾秉林院士主讲的“梅贻琦先生与清华大学”、龚克教授主讲的“刚毅坚卓兴国运允公允能育人杰”、田刚院士主讲的“北京大学与中国数学”、王恩哥院士主讲的“物理学与人类未来”、欧阳自远院士主讲的“中国的探月梦”、杨卫院士主讲的“驱动创新和基础研究”、景海鹏主讲的“中国梦航天梦”等10余场高端讲座,生动呈现了西南联大的光辉历史和精神内核,展现了其当代传承和时代意义。通过现场讲座和线上直播,受众面达100余万人,在云南和全国高校师生中反响热烈,为新时代高校思政队伍树牢理想信念,当好“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发挥了重要引领和促进作用。
二是构建了高水平的高校思政工作“理论课程体系”。选聘了中央统战部、中央党校、北大、清华、南开、云南省社科院、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10余位专家担任讲席专家和特聘研究员,承担“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辅导”“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解读”“高校抵御宗教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工作理论与实践”“新时代高校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等思政工作理论课的讲授和研究工作。
三是构建了以解决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的“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课程体系”。围绕高校辅导员能力素质要求,遴选出“西南联大爱国科学精神的当代传承、高校思政工作队伍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安全素质能力提升与突发事件应对与处置、运用红色资源提升辅导员思政素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法律问题、体育和劳动教育中的思政教育、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高校大学生党支部与班级建设管理、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等12个教学团队,开发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方法”“校园突发事件应对与处置”“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务”“大学生网络舆情应对与处置”“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法律问题”“辅导员角色定位与职业发展”“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应对策略解析”“辅导员素质拓展实践课程——心理压力疏导与化解”“公文写作”等一批针对性、适用性较强的核心课程。课程团队成员获得全国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金微课优秀奖、云南省教学比赛金奖等一批荣誉,开发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等一批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本科一流精品课程等。
四是推出了“西南联大故事”系列文艺精品和科普视频。推出《西南联大纪录片》《90后》《西南联大组歌》《西南联大话剧》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文艺精品。摄制“‘爱国三问’,问下去答下去”“爱一物致一生——西南联大校友吴征镒的故事”“红岩魂——革命烈士纪念碑中的‘红岩’烈士”“西南联大优秀共产党员潘琰”“黎明前的战斗——一二·一运动四烈士”“投身抗战救国的西南联大师生”“西南联大校旗”“我愿以身许国”“红烛——闻一多颂”“‘滇中丹娘’——西南联大烈士席淑筠”“满腔热血沃中华——西南联大革命烈士齐亮”“闻一多治印”等系列微视频,受众面广,辐射全国高校。目前,正在拍摄制作“聂耳与国歌”“扎西会议”“老山精神”“杨善洲精神”等云南红色文化经典微视频。
(三)以高质量的培训研修提质
近年来,学校承办教育部委托的全国高校思政工作骨干示范培训班、省教育厅委托的全省教育系统统战工作会暨统战干部示范培训班和山东大学、华侨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昆明医科大学、昆明城市学院、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等100余所高校学生工作队伍骨干培训班,参训学员达3000余人次,主干课程均由学校课程团队主讲,线下课程选学1万余人次,教学效果受到参训高校和辅导员的广泛好评。
(四)以扎实的理论研究领航
近年来,课程团队成员获得“运用红色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国共产党在西南联大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中国共产党在西南联大的活动及其影响”“云南涉民族宗教网络舆情处置机制与方法研究”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思政类科研项目。公开出版《西南联大教育救国》《闻一多舍身取义》《高校德育创新与文化建设》等一批专著,出版《高校学生工作案例集》10余部,发表《习近平关于培养时代新人重要论述的逻辑构架》《文化自信·文化自省·文化自觉》《思想政治教育与边疆治理现代化协同推进研究》等一批高层次论文。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主持研究起草的《关于将我省红色资源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关于加快我省新师范教育改革的建议》《关于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我省脱贫地区教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建议》《关于昆明基础教育不衡不充分问题的建议》等一批思政类政府决策咨报告获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被省有关部门采纳。
三、案例反思
(一)做好顶层设计,完善研修中心建设规划
建立了校党委书记为主任,分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为副主任,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处、教务处、研究生处、科学技术处、就业处、校团委、云南西南联大干部教育基地、西南联大博物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教育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单位的组织领导机制。做好顶层设计细案,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云南师范大学)建设规划,强力高位搭建集培训研修、理论教育、实践探索、政策咨询等职能为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平台。统筹协调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集中全校育人资源和力量,不断优化培训研修、师资队伍、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及日常管理工作,构建协同推进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运行、实践模式。
(二)提升培训质量,练就思政队伍过硬本领
优化培训师资库建设,完善队伍培训核心课程体系,通过分类教育、分级培训等方式开展思政工作队伍岗前培训、日常培训、骨干培训、示范培训等工作,提升培训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形成规模、形成范式、形成体系,培养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工作队伍。积极参与国家级培训研修师资库建设,完善省级、校级培训研修师资库。建立培训研修课程开发和更新机制,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和实践特色的培训研修课程体系。
(三)突出引领示范,创新思政教育工作举措
积极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前瞻性、先导性、实践性探索,组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形成大批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报告、学术论文、政策咨询、优秀网文等高质量成果。定期组织开展具有特色、创造性、可行性和示范性的高校思想政治主题教育,凝练思政工作案例,发挥示范效应,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