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案例分析
通过日常教育管理经验,将该两位学生出现被骗情况的原因分析如下:
1.大学生尚未接触社会,思想较为单纯
刚刚高中毕业的大学生,并没有真正接触社会,还是在父母以及学校的襁褓中生存,仍然相信这个社会是美好的。所以对社会事情的判断能力不足,也缺乏解决问题的经验。同时大学生极其容易感情用事。骗子刚好利用大学生单纯的心理漏洞来实施诈骗。如案例中的小杨同学,对方就是抓住其感情漏洞,对其实施诈骗。加上其没有经历过此项事件,缺乏处理经验,因此让骗子能够得手。同时案例中的小潘也是,缺乏分辨能力,轻易相信他人,最终导致被骗。
2.爱贪便宜,急功近利
之所以会有诈骗行为的存在,就是因为有爱贪小便宜的人存在,从而造成诈骗分子屡屡得手。而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工作力量的预备队。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渴望独立地去赚钱,从而能够在父母和同事面前证明自己的能力。这种心理就极易造成大学生群体的急功近利等行为。而大部分骗子也抓住了这种行为,对大学生进行诈骗。这案例中的小杨同学贪了免费裸聊的“小便宜”,最终导致钱入虎口。而案例中的小潘同学也是因为急功近利,同时贪了“动动手指就能赚钱”的便宜,最终也是血本无归。
3.交友不慎,轻信他人
刚步入大学的学生,见识相对变得宽阔,同时朋友圈也相对较广,这时难免会出现交友不慎的情况。同时大学生也缺乏判断能力,将自己所有的东西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朋友。而所谓的朋友就会利用所分享的内容进行精准诈骗。案例中的小杨就是因为相信其“网恋女友”并与其展开裸聊从而被骗。同时案例中的小潘所谓相信“师傅”能够带她赚钱而被骗,这两个人都属于交友不慎,不加防范,导致被骗。
4.网络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较弱
近几年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可谓风生水起,同时互联网的文化也百花齐放。网民们在享受互联网带来便捷的同时,互联网的弊端也日益显现。不法分子不断利用互联网监管漏洞对不同年龄阶层的人群实施精准诈骗。而刚入学的大学生就成为其诈骗的主要对象。深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大学生是中国网民的主要群体,虽然在中学阶段信息技术或者班会课上,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用生动的案例讲解过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但因为监管的缘故,以往的中学生并没有多少时间接触网络,这就造成知识的传授都是流于表面,并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相结合。而到了大学,学生们开始脱离监管,在网络中畅游,而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依旧薄弱,同时自我保护能力也相对较弱。这就会造成大学生容易对网上发布的虚假信息产生信任,从而导致被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