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介绍

一、案例介绍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2016年11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做好2017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第一点要求“积极拓宽基层和重点领域就业渠道”,在具体的阐释中,其中有一点为“引导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创业。继续组织实施‘教师特岗计划’‘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中央基层就业项目,鼓励各地巩固并扩大实施地方基层就业项目”。高校辅导员如何完成学生的就业帮扶与指导工作,成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路人?这一问题时刻考验着高校辅导员。从就业意向的调查问卷来看,尤其研究生,就业意向仍然是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高校、军队文职等体制内的工作,其就业地区也主要以省会城市为主,如何切实做到引导和鼓励学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下面,以此案例展开思考与论证。

小丁,某学院研究生,家境贫寒,性格怪异,在校期间独来独往,从来不主动与人交往,不参加任何比赛、活动,不善言辞,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这样性格的学生本来应该是默默无闻,存在感较弱的,但是恰恰相反,学院的老师都认识他,同学也都记得他。原因在于他性格孤僻、行为怪异的同时,图书馆的统计数据显示,他也是全校读书最多的学生。小丁唯一的兴趣就是读书,并且执着地喜欢庄子,对庄子的研究有独特的思考。他的硕士学位论文以庄子为研究对象,在当年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

学校这座象牙塔,对小丁这样的学生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他的孤僻怪异会得到老师的关爱和同学的理解,但是一旦离开学校,面对社会,他性格所暴露的缺点才真正凸显。毕业时,小丁因为自卑、孤僻等原因彻底放弃了找工作,但是家庭贫困,父母无法接受他回家赋闲,由此,小丁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与迷惘之中。小丁可能比其他同学更需要就业指导,作为辅导员,有责任再送他“一程”,帮助他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

我主动找来了即将离校的小丁,和他进行了一次深入谈心谈话。一方面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另一方面传授面试技巧、说课方法等。最终,小丁通过当年的“教师特岗计划”遴选,如愿地成为一名元阳县的特岗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