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为“标尺”,保障养成教育全过程

(一)以制度为“标尺”,保障养成教育全过程

学分制课程背景下,授课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学习形式的多样让学生的日常作息变得不规律,不用早起上早自习,出现“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玩手机”的现象,缺乏了课堂的监督和约束,学生开始放纵自己,甚至出现享乐思想,沉迷网络,变得“佛系”,对什么事都“漠不关心”的状态。对于日常安全教育管理,学生也出现“排斥”“反感”的心理,不主动参与,不积极完成学习工作任务,对一点点小事就有抱怨情绪,没有大局观和集体意识。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们要从顶层设计上着手,完善各项制度建设,把好养成教育的“标尺”。

一是将养成教育融入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养成教育内容分为“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身心健康、科技创新、文化艺术体育和技能特长”六个板块,细化每个板块的内容,从活动系列、参与要求和达标要求三个维度对学生在校期间该模块要做的内容进行细化规定,明确需要完成的内容,并对达标要求进行量化,明确目标和方向,从顶层设计上来保障养成教育的“落地”,如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板块,从校园志愿服务活动到校外社会实践做了详细规定,具体内容见表1所示。

表1 养成教育“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内容

二是完善学生日常安全教育管理制度。细化完善学生日常安全教育管理制度,用好“制度标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而在众多管理制度中,特别要抓住学生“最关心”“最在乎”的,如外出请销假和晚点名管理规定。制度的主要作用是规范、监督,从管理的角度去引导自发行为的形成。以晚点名制度为例,首先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从思想意识层面扭转意识,以“小我”力量融入学校管理“大我”全局中。制定了奖惩制度,细化个人晚点名的时间点、打卡内容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月公示制度,以量化指标直观体现每个学生的情况,分为无故未打、延迟打卡等细项,引导学生主动按时认真打卡。注重奖惩结合,一个月连续按时打卡在公示中通报表扬,连续两个月评为打卡优秀个人。注重个人与集体结合,测算统计每个月每个班按时打卡率,进行排序公示,每个学期对于排名前列班级进行表彰奖励,真正将个人得失与集体荣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形成大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