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案例思考

三、案例思考

本案起因为学生网络经济纠纷,由于当事人处理不当而引发了针对学校的网络舆情危机。尽管当事人已按学校规定办理了休学手续,该危机发生在校外,且由当事人的个人行为导致,但是因涉及学校声誉,且可能给学生本人带来巨大的精神、经济损失,故学生所在学院应当及时、慎重处理此事件。

就此,学院高度重视,成立由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组成的工作专班,分工合作、及时跟进、果断处置,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学校公共形象,并协助当事人妥善解决纠纷,帮助她尽快恢复平静生活,减少不良刺激,从而争取早日康复。

由于互联网空间的特性,仅仅依靠学院专班工作组人员的力量很难妥善处理此事件。学院副书记因前期工作原因,与属地派出所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警方的介入,在法律与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学院提供了线索和建议,帮助学院联系上微博发帖人及主要跟帖人员,打开了多方有效沟通的通道。

辅导员、班主任前期与晓晓形成的良好师生关系,也是妥善处理此事件的重要基础。晓晓个性敏感且固执,一般很难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但出于对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信任与尊重,在处理此事件的过程中,她愿意听取老师们的劝说,与画师重新沟通,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既减少了一定经济损失,又避免了网络语言暴力的进一步升级。

在此事件处理过程中,家长的配合至关重要。作为一名大三学生,当事人没有经济赔偿能力,父母的理解与支持是妥善平息经济纠纷的关键所在。经了解,家长一开始不愿意配合的原因在于过度偏袒孩子,没有客观地分析孩子与他人发生矛盾的原因,一味怪罪对方以“网络暴力”“欺负”晓晓,而忽略晓晓在处理此事件过程中也有不妥之处——她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与画师的合作约定不明,发生矛盾后又发布针对对方的不礼貌言论。针对此,学院副书记与家长耐心沟通,从最有利于学生病情恢复、避免次生伤害的角度反复劝说,家长最终接受了学院的建议,在咨询过法律专业人员之后,明白了晓晓与对方在该经济纠纷中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从而促成双方在对话沟通的基础上达成和解,平息了网络舆情危机。

之后,辅导员、班主任定期通过微信、电话与晓晓保持联系,了解她病情恢复情况,鼓励她利用休学期间,调整自身状态,规划好作息时间,每天坚持学习和适当的体育锻炼,希望她能在下学期回到学校重新开始学习。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学生人际关系的延伸空间,发生在互联网上的各类纠纷同样会引发现实中的矛盾与冲突,给当事人带来经济、精神上的多重困扰。因此,学生工作者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贴心人,就需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熟悉学生关注的热点平台,对可能引发舆情的话题、观点保持敏感,一旦发现异常应当与宣传部门、保卫部门、警方通力合作,多方共同努力,一起构建维护学生成长成才的“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