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知”模式引领

(一)“三知”模式引领

1.知心人

通过对本科三年级同学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样谈心谈话得出大三学生关注的事物中,“考或保送研究生”“考公务员”“找工作”这三个名词位列前三,揭示了大三学生已进入毕业规划阶段,此时思政教师若依然采取一、二年级的活动奖励、积分驱动以及老生常谈式思想教育引领方法,引领效果不佳,因为教师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未能做到“知心人”的角色。成为“知心人”,关键在学生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分析,前人研究指出,多学科协同育人,用数据建模多学科分析,计算学生共性个性,可以有效捕捉学生特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决策支持。借助科学的分析工具及方法,对大学生网络使用习惯、关注热点、群体事件、突发事件等目标人群特征发掘、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更为精确的结论,思想政治教育者才能在充分理解大学生的基础上提出学生认同的观点。经过理解与认同的价值观进入个体价值体系,才能在总体价值实现中获得较高、较全面的提升。

2.热心人

多维度、多元化采取激励策略增强学生内生动力。激励策略包括目标激励、心理激励以及社会激励三个层面,对大学生使用激励策略,促进大学生内在功能全面提升。系统的激励策略的提出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来说十分必要:一方面,需要高校上层建筑不断地充实与完善。高校的激励策略受上层建筑的影响且在一定时间周期内不会有太大变化,因此,不良或不充分的激励策略将会影响较大批次学生群体内生动力状态,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另一方面,不系统的激励策略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大学生的发展也关系着学校的长远发展,若大学生内生动力不足,学习表现下降,反作用于学校的发展。高校肩负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高校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应该积极主动投身学生的教育事业,做学生的热心人。一是完善激励策略,热心于学生的内生动力的激励。学校全局性的发展策略需要上层建筑的完善,作为教师,也可以从个体层面思考激励策略系统性,在做好学生“知心”人,深入了解学生内在需求的前提下热心于学生的激励策略的选择。二是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热心关切。思想政治教师只有真心关爱大学生、热心于大学事业,才能想学生之所想,思学生之所思。

3.引路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四个引路人”的概念。一是培养立德之源,爱国情怀培养。用历史的发展、中国故事的讲述、真理的力量来引领大学生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多渠道、多层次做好思想引领。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干预对大学生抵御消极生活事件有促进作用,教师可通过积极、希望和感恩等品质来引导高校学生达到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四个引路人”模式要求高校教师运用好各方资源,引领学生发展成为拥有正确价值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运用第二课堂思政、网络思政等教育平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充分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