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明显得到提升和加强,但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劳动教育一直以来更多地集中在中小学阶段被关注和讨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大学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培养具有全面劳动素养的劳动者的重任,这就要求高校要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有效途径,将劳动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不断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近年来,国内高校普遍开始重视劳动教育的开展,部分高校立足学科和专业特点,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及就业指导等教育教学活动中,例如:西南大学通过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专业实践。在实践探索方面,商丘师范学院依托玄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平台,坚持勤工助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为高校劳动教育创新实践提供新的解决思路。新疆农业大学一贯坚持“屯垦戍边办大学、稳疆兴疆育人才”的办学宗旨,已经连续20年开展支农劳动实践教育。
但是,就劳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经过笔者的调研,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开展的劳动形式多以清扫、捡拾垃圾为主,学生普遍认为存在开展形式较为单一,对个人提升小;与专业结合不紧密,对提升职业技能帮助不大等显著问题,甚至有超三分之一的受访学生认为当前开展的劳动是强制性劳动,让人反感。所以,如何创新活动形式,让学生接受和乐于参加,变“要求参加”为“主动参与”是当前劳动教育活动设计开展面临的难题。
加之,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因疫情防控的需要,多数高校倡导学生“非必要不外出”,执行相对严格的外出请销假制度。因长期在校园生活学习,学生群体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烦、焦虑不安、情绪低落等负面情绪的比率增加。在疫情背景下,学生在宿舍共处的时间也大大增加,学生间人际关系矛盾往往更易被放大,宿舍人际冲突呈现增长态势,宿舍成员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加深感情交流,构建和谐宿舍关系成为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工作亟须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