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标签:用抗逆之力取代处境不利

(三)去标签:用抗逆之力取代处境不利

抗逆力,也称为弹性、心理韧性、复原力等,最早出现于物理学领域,后被引用至心理学教育学领域。抗逆力研究缘起于20世纪70年代左右,心理学家们发现有些处于高危环境中的儿童和青少年并没有被危机和挫折压垮,而是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能够进行自我调整、克服危机,获得良好发展,这种抵御逆境、抗击压力的回弹和适应能力就是抗逆力。辅导员根据抗逆力理论,结合小远的实际情况,从知、情、意、行四方面帮助学生提高抗逆力,渡过难关。

1.自育自愈:认识和悦纳自己

抗逆力个体不是被动接受环境和命运安排的角色,而是需要积极调动自身内部良好的品质,并不断寻求外部支持来同逆境抗争。经过心理测评和检查,目前小远的心理状况较为稳定,抑郁症没有复发。辅导员鼓励小远,要从残缺的童年故事中走出来,从经历之事认识成年的、成熟的自己,悦纳自己,学会思考,要将自己的人生与父母的人生捆绑。童年的经历需要很长的时间治愈,但我们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就在于育人愈人,更在于自育自愈。小远通过给过去的自己写信等方式,与自己和解,主动和母亲联系,化解不快情绪,逐渐开始感受母亲对他的爱,理解父母的关系,不再自我纠结。

2.互喻共生:正视和表达情感

辅导员利用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理论,根据小远在人际交往失控中存在的恶性比较、沟通不畅等问题,要求其不进行无效比较,多学习优秀的品质,去追寻优秀榜样,去倾听别样的故事,去参与社会实践,发掘师长、亲友、朋辈群体同向同行的力量,帮助自己体味不同的人生,体验不同的情感感受。辅导员向小远倾诉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痛点与乐点,一些相似的经历,点亮的小远心里的灯,他也开始向辅导员诉说起自己的挫折故事、成就故事。

3.自我赋能:挖掘优势和潜能

抗逆力通过挖掘个体的优势和潜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交谈和观察,辅导员发现小远的师范生艺体技能发展良好,具有扎实的钢琴基础和声乐技能。在了解其职业生涯规划后,辅导员督促其明确“一专多能”师范生的发展前景和方向,要求小远认真补齐理论知识,发挥优势特长,促进专业技能提升,书写自己的成就故事,为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做好准备。

4.自我实现:勇于行动和突破

个人能力和努力程度是实现学业抗逆的关键,信念和动机为抗逆成功提供了重要内驱力。经过了长时间的沟通与调节,小远顺利地度过了大三学年。虽然在大四时仍有一些课程需要重修,但能够观察到小远对学业的态度有所改变:积极联系老师,进行重修补考,顺利完成论文开题答辩,主动选择农村小学实习,承担起班级管理和教学的任务,未来也打算服务乡村的教育事业。

综上,在教育引导下,学生整体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身心状态逐渐恢复,处境不利学生的标签正在慢慢褪去,一个独立的新时代青年正在向阳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