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

(二)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学生就业心理教育

在就业心理教育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相关理念,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心理素养,提高毕业生提升自我,寻求发展的积极能动性,缓解就业压力,同时也可以拓宽高校“心理育人”体系构建的内涵和路径,给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提供指导思想和教育策略。

1.以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整合学校就业心理教育目标

高校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发展和提高各种技能,成为有社会能力的人,服务社会。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学校就业心理教育的方向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的就业心理品质,而非把目光聚焦在因为就业压力而带来的各种心理问题上,单一注重对焦虑、抑郁、迷茫等负面情绪进行心理调适。积极心理学研究个体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特别是研究个人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在个体良好心理特征形成或发展中的作用,即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也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目标取向。

另外,积极心理学注重培养自身的积极品质,激发自身的积极潜能,可以调适毕业生因就业压力产生的压力,缓解就业焦虑。同时,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就业心理教育使学生感受到积极的情绪力量,培养学生乐观坚强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优化就业心理素质,提高抗压能力和抗挫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2.以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创新学校就业心理教育体系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以课堂为主要载体,社会实践活动、团体辅导、个体咨询共同构建多元化的就业心理教育体系。

首先,心理健康课堂是实施就业心理教育的重要载体。随着各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出发点,结合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引导学生开展情绪调节。就业心理教育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成部分,在课堂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建立积极认知。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对相关心理活动的兴趣,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中创设贴近实际生活的案例,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分享式等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心理感悟和成长体验,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索的空间,获得助人、自助的能力。

另外,组织相应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积极心理学专家指出,社会实践活动是提升情绪的有效形式。在实施就业心理教育时,可组织贴近大学生活、贴近就业实际的各种体验式活动,如开展求职模拟招聘、就业指导专题讲座、求职技能大赛等,在提升学生竞争力的同时,开展积极体验,在活动中蕴含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传递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使学生学习积极的心态,发展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同时,完善活动反馈机制,密切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动态,分析学生对活动的反馈情况,有目的地对学生的积极体检进行引导和启发。

第三,开展毕业生团体心理辅导。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引导团体成员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探索、调整改善等行为促使个体在团体中的良好适应和发展。团辅的有效开展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提高沟通表达能力,学习应对挫折、压力、焦虑等带来的情绪困扰,另一方面可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自身潜力,塑造积极心态,树立正确目标,发挥个人潜能。

第四,个体咨询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个体咨询重点在于挖掘个体身上的自助能力,使咨询者从另一角度思考自身的行为,建立新的积极观念下的行为模式。

积极心理学研究积极的制度环境和组织系统,包括健康的家庭、环境融洽的社区、氛围良好的学校等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培育和发展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因而,就业心理教育应融学生、家庭、学校、社会为一体,形成多维互动的教育新体系。

3.拓宽学校就业心理教育的内容

积极心理学在主观层面上研究个体的主观体验,关注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从个体层面上研究人体的乐观、创造力、勇气、智慧等人格特征,这种价值取向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主题讲座、交流分享等途径,可多角度开展就业心理教育,提高大学生积极主动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的能力,形成大学生积极健康、乐观上进的就业心态和就业理念,从新的角度探索和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总之,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完成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自塑造,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有指导意义。以此为视角开展就业心理教育,有利于挖掘大学生人格的积极特质,增加大学生就业中的积极因素,帮助其正确看待就业环境,合理调试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