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热忱的内驱力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除了要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贴近学生的第二课堂也必不可少,依托高校第二课堂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便是:如何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热忱内驱力?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主体,牢牢抓住学生参与各类第二课堂活动现实需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方能使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最大化。
1.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的内驱力,需要高校做好调研工作。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有序推进,需要高校对其所辖的学生主体的情况有充分、深刻的认识,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知程度如何?学生时下最受欢迎的接受方式如何?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举措实施后,需要达到何种成效等内容都需要在各类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中有个清晰认识,做到有的放矢。
2.进一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坚持把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融入教育全过程,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内涵等内容有机结合,将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融入“大思政”格局之中,坚持立德树人,按照“三全育人”原则进一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如将“四史”教育有机地融入原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之中;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国家的统一、国家安全等内容相结合;讲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当代先进模范故事,将爱国主义教育尽可能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3.以学生为中心,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
充分调动高校学工队伍,建立起学院(辅导员)—班级(学生干部)—学生三位一体的联络机制,依托学院年级群、班委群等网络平台,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辅导员、班主任还应该努力紧跟广大学生使用频繁、关注度高的各类网络“集散地”,从“非官方”渠道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适时调整爱国主义教育举措,让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将带有一定“行政”意味的爱国主义教育,巧妙转变为学生的“内需”,真正将爱国主义的种子种在学生的日常需求之中,以待他日枝繁叶茂。
4.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形式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广泛开展组织实践活动”,要把爱国主义内容融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第二课堂上来,如各类主题教育、主题党日、主题团日、主题班会等。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大学生群体成长于网络环境下,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和认可度都非常高,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借助互联网,充分发挥互联网无时空限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势,大力拓展线上活动,如利用易班平台、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比赛,通过组织参观、报告、讲座等活动,不断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渠道和方式,营造浓郁的爱国主义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起爱国主义精神。此外,要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独特的教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如实地走访参观红色革命圣地、红色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者通过VR技术等让大学生进行沉浸式体验式学习,让革命先辈们的事迹真正深入到当代大学生心中。“纸上得来终觉浅”,唯有将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诉诸具体的实践,方能让爱国主义落地、落细、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