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案例分析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年8月31日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持续增长达10.51亿,较2021年12月新增网民1919万,网络普及率达74.4%,我国人均每周上网时长已达到29.5个小时,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6%。从数据来看,中国已经迈入“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传播主体、传播媒介都出现了泛化情况,权威媒体和传统宣传方式发布的信息,极容易被稀释和淡化,不能够很好发挥作用。可以说,“人人都是麦克风”重新调整了舆论话语权。当代大学生被称为“网络原住民”,他们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新媒体、自媒体平台,网络行为十分活跃,习惯于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交流、表达自我和了解世界。与此同时,他们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影响,很容易因为网络不理性行为引发网络舆情,甚至出现制造、复制、转发违法信息或不良信息的错误行为。根据相关部门监测数据,高校疫情防控明显加剧了网络舆情的严峻形势,因疫情防控引发的关于校园管理、后勤保障服务、招生考试等方面的网络舆情呈高发态势。
面对网络舆情,常见的错误思想之一是认为网民无理取闹,不用管,舆情会自然消退。错误思想之二是封堵删即可,不用做其他工作。这两种错误思想,一种是不作为,消极应付。虽然绝大部分舆情确实不用管也会消退,但存在“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风险。另外一种是乱作为,对网络舆情的本质认识不深刻,造成处置舆情的立场、观点、方法错误,以封堵删方式应对,其结果必然是不能妥善解决或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应该站稳群众立场,在定政策、做决策时多从师生群众角度审视问题、思考问题,要及时解决师生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师生群众更有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因此,要坚持“线上问题线下解决”原则,将妥善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作为解决该舆情的关键点和突破口。由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学校首先了解了当事学生本人的真实想法,然后在学生中开展了广泛调研,最终确定该需求属于共性需求,并及时推出“无辣窗口”。因为学校及时回应学生关切,满足了学生实际需求,受到了广大学生和网民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