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技工学校培养“大国工匠”人才必须抓好的几项工作

四、当前技工学校培养“大国工匠”人才必须抓好的几项工作

党的十九大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以识人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自觉做好人才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8日)技工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是教育更是生产生活。它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决定着产业素质,代表着民族品牌,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因此,技工学校当前和今后每一个时期都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讲话精神。同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大国工匠”的人才培养:

1.注重宣传教育,增强认知认同

“工匠精神”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学生认知认同是重要的前提[6]。各技工学校要抓好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我国选手为国争光的契机,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首先要广泛宣传普及“工匠精神”。利用学校宣传文化阵地,让“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用“大国工匠”的范例鼓舞鞭策学生,让学生树立一技之长,掌握一技之长,精通一技之长的观念。其次学校要营造浓厚的学习“大国工匠”的舆论氛围,开展以学习“大国工匠”为内容的讲座、座谈、演讲、画展、标语、书法、技能大赛、技术创新等一系列活动,让“工匠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开花、结果。

2.技工教育要彰显“大国工匠”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技工学校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学习“大国工匠”事迹,把技能专业相同的“大国工匠”立为学习标杆,树立旗帜。制定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工匠精神的鼓舞下,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在学习钻研中注重工匠精神的传导。“大国工匠”不仅仅是技能的精湛,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力量,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在“大国工匠”身上体现出了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体现出了浩然正气,表现出了民族尊严,民族气节;体现出了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只有把这些传统文化精神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才能教育学生不忘初心,开辟未来,在发扬继承工匠精神的基础上更好地创新发展,更好地艰苦奋斗,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并从中华民族创造的传统文化中找出今天大国工匠的共同点。除此之外,职业教育中更应该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教人,把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优化培养“大国工匠”的要素配量,保证毕业生一人一技能,一人一特长

第一,必须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技工教育培养目标。技工学校要携手名家企业创办校企合作,要设置“共建共管”模式,做到权责明晰。学校可借鉴企业的先进生产技术,推进课程改革,与企业互派教师工程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形成新的教学资源,与企业一起开展技能竞赛和技能评比表彰活动。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组成,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企业的工程师,这些具有企业背景的教师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工匠精神更深入人心。实际上,校企合作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上与学生就业密不可分,必须跨界、破壁、放开、搞活,让企业成为主导技工教育的力量。学校大力支持企业在技工教育中发挥作用,密切配合,很好地把校企两个主体的优势发挥出来,充分调动校企两个方面的优势,只有这样技工教育才能有更加广阔的发展潜力。第二,技工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加强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中加强创新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加大创新权重。在实践中,一是进一步明确校企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定位。从学生实习开始到企业未来发展方向都需要要做好调查,确立教育目标,并直接在实习中设置技术技能水平评估标准;二是校企应倡导研究性实习教学。努力使学生、科研、创新相统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产权和发展过程,建立知识技能体系整体框架,参与企业重大技术技能革新改造升级,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为发挥出“大国工匠”的精神奠定基础。第三,技工学校加大教学投入,实行小班化教学,强化硬件设施建设,完善配置实验实训场所、设备、仪器等。技工学校管理用好各项专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率,突出技术技能特点。充分利用专项资金做大做强,发挥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功能,以确保技工学校达到培养专业化、现代化人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