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及达成途径

二、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及达成途径

1.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依托,优化培养目标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国家、增强综合国力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这一战略实施要求将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之中,技工院校责无旁贷,更应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依托,优化培养目标。一是优化培养目标构成元素,使培养目标构成元素与创新能力要素接轨。技工院校要对学习、分析、综合、想象、批判、创造、解决问题、实践、组织、协调十大创新能力要素进行整合,分门别类地渗透到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职业经验之中,确保培养目标构成要素符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二是优化培养目标内容,使培养目标的内容与创新能力接轨。技工院校在确定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将创新和创业能力纳入其中,实现三维目标向四维目标的转变。

2.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依托,优化培养目标。技工院校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创造精神,创设创新环境与氛围,构建合理课程体系,开设创新课程,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培养模式,改进评价体系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途径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因此,技工院校应以这七大途径为借鉴,优化达成培养目标的途径。一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大量教学实验结果表明,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因此,教育者应采用项目、案例、工作导向等带有研究性学习要素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此优化培养目标达成途径。二是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证明,一个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必然学会自主学习。因此,教育者应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探究和讨论交流;总结学习效果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三是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学生创新技能。技能大师工作室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摇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技能的有效途径。所以,技工院校应从聘请著名工匠、完善工作条件和制度等入手,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四新”技术创新,攻克技术难关,将新技术推广、新产品开发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技能,以此优化培养目标达成途径。四是开展人格教育,培养学生创新人格[3]。事实证明,无论是学者、科学家,还是大国工匠都要具备坚定的自信、坚忍的毅力、开放的思维、自我管理等心智要素,这些要素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心理基础。因此,教育者应通过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以创新型人格,以此优化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