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的成果
1.调整德育课程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发展要求,科学制定培养目标。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施教,是技工院校的办学根本。只有抓住这个根本才能够最大化地凸显技工教育的特色。高职院校德育课程要紧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实际,深入研究国家发展趋势,从而不断调整和完善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为企事业用人单位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2]。
2.调整德育课程结构设置
德育课程结构设置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高职院校德育施教的实际成效,也事关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改革能否不断深化、不断紧跟时代要求,满足社会的最大需求。因此,德育课程结构的适时调整与合理的设置是德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1)加大职业道德教学内容
在德育教育课程中融入企事业用人单位的职业规范和相关内容,如把爱岗敬业的理念植根于学生头脑,为未来职业规划奠定思想基础,以做到学以致用,超前地使学生对未来职业规划有一个更加清晰明确的方向,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企事业艰苦奋斗勤俭朴素的优良传统和作风[3]。良好思想品质的养成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如何做到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自觉培养和形成适应于未来职业特点的思想、素养、品质,在德育教育课程改革和课程构架中力求体现。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修正偏差,充实职业规划内容,为学生在思维方式和具体行为上早日入职打好坚实基础。
(2)实行三位一体的德育课程体系
技校德育必修课、选修课和社会实践课各有不同,各有侧重,又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有机体。围绕课程改革和课程的设置,合理分配和把握彼此关联,制定德育三位一体课程体系。
3.开发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
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互相作用,紧密相连,围绕技工课程改革需要深入研究课程设置课题。首先,要遵循客观实际,不断充实内容,把适应客观实际、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并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新内容、新知识纳入其中。其次,在课程结构上做出适时调整。面对新的形势,原有的课程,从结构上分析,必然有一个不适应、不匹配的客观现实。因此,及时调整是在所难免的事情,以社会大气候、大需求为出发点,合理调整其结构,使技工教育发挥出应有作用。再次,要突出课程中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侧重面,深入研究其侧重面,做到彼此兼顾,互为作用,相辅相成。最后,加大实践比重,课程丰富的德育课程资源是开展德育的基础,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是实施德育的前提。毋庸置疑,技工院校的德育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在德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收到了良好效果。随着社会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适度开发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自然地被提上了日程,客观上要求我们重视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深入挖掘和开发,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4.推进社会实践教学
课程开发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使其自觉学习。推进社会实践教学,不断调整补充德育课程教学内容,并紧密联系学生,联系高职教育的特点,开展多形式、多手段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所研究和解决的课题。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直观感觉和亲身体验,并使其身临其境[4]。推进社会实践教学,多形式和更加灵活地利用实践手段,对于技工院校实施德育课程改革来讲是必不可少的举措之一。
5.完善社会德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1)评价重点由重理轻情转向情理交融
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也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应该着眼于情感、态度和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教育过程。德育教学评价应该由过去的“认知、运用”二维目标变为“认知、情感态度、观念”三维目标,坚持知、情、意、行相统一,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还要端正态度,提高能力[5]。在教学评价方面,职业学校德育课区别于中学思想政治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突出特点还在于重视实践表现评价,老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在实训实习阶段,特别是顶岗实习阶段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安全生产的教育和评价,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安全意识。
(2)评价主体多元化
技工院校与普通中学评价方式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评价,除了学校自身的评价,还要接受社会评价和用人单位评价,也就是所谓的多元评价。技工院校学生素质道德素质只有经过用人单位、家长、社会的认可后,才具有实际意义。所以对于德育课程的考核,不仅包括卷面分数,还包括学校、家长、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评价,这样的考核才是完整的[6]。所以教师需制定由学校、任课教师、班主任、家长、用人单位、学生本人多方共同发挥作用的德育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德育评价机制。
6.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课程教学资源
德育课程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进程需利用一切人力、物力、自然资源。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学生用书、老师用书以及复习资料,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等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