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云计算、物联网技术、智能应用终端和应用软件的普及使用,不仅对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会引发中职院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变革[1]。但是随着学院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基于校园网络的各种应用不断开发和投入使用,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也不断被暴露出来。主要体现在:

1.现有应用系统重管理、轻服务现象严重,为师生提供的信息服务不够全面。“技术导向”的思维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重建设、轻应用”,不仅导致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率不高,而且对促进教育改革、推动学习方式变革、提高教育质量影响不大[2]

2.校园网络在运行过程中缺少统一的技术体系标准及详细的整体建设规划,不利于长期发展。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业务系统由各个部门主导完成,缺少技术及功能的长期规划,主要解决当期的、局部的需求,满足各部门独立建设、独立维护,没有形成统一管理,有的甚至造成系统的重复建设,不利学院信息化的长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3]

3.现有的系统无法提供相互数据交换的功能,这使得当某些数据需要跨部门使用时,还依赖于手工的传递或电子邮件等方式半手工的传递。这种低效率的信息共享方式无法满足各部门及时获取其他部门信息的需求,同时也无法进行跨业务部门的业务流程系统建设。

4.传统数字校园是建立在互联网之上的校园网,针对校园数字化的基础硬件与应用建设应用系统单独建设,系统间是独立不互通的“信息孤岛”,资源形式单一、共享性差、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智慧化校园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是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络(泛在网络)。通过有线接入或者无线局域网,使互联网络覆盖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智慧校园支持所有需要互联的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的连接,信息被感知后可迅速、实时的传递,这是所有用户按照全新的方式协作学习、协同工作的基础。

二是环境全面感知。从人员到物品,从校园各类资源(水、电、气等)一天的运行消耗到个人一天的轨迹,智慧校园通过无处不在的传感器、摄像头及各种系统平台,能够随时随地客观的感知、捕获和传递有关人、设备、资源的信息[4]

三是智能化的数据处理。依托于数字校园海量数据的收集和存储基础,智慧校园将建立科学性的预测方法,建构出各类实用的数据挖掘模型,同时综合各方面即时新鲜的数据、信息、规则等内容,通过智能推理,做出快速反应,改迟缓被动分析为迅速主动应对,更加突出智能化特点[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