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二、新形势下的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1.推动“应用型”课程革命

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为部分课程所摒弃,但新的教学模式仍在探索中,并没有在全国各院校、所有专业、所有课程中得到推广和实施。而想要培养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大力推进“应用型”课程革命,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参与式教学靠近,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工作实例引入课堂,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工作实务,将课堂转变为工作场地,让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得以快速成长,发展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2.信息技术优化实训教学的实施策略

专业实训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的特色,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中职实训教学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多、频率快、时间长,而由于中职学校实训教师数量不足,实训教师在操作演示时,无法关注所有学生,教师指导不到位,出现了学生模仿练习时操作不规范、不正确甚至无从下手的情况。另外,由于一些专业如数控、汽修等专业,实训设备数量、场地有限,实训耗材成本高,无形中会减少学生的实训操作时间,以避免个别学生因盲目操作而导致设施设备受损和教学安全事故。为切实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专业实训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完成实训教学中的资源存储、虚拟仿真、实操记录、在线测评等功能,实现实训教学的全程、全员、全信息管理,提高实训教学效果和管理成效[1]

3.要均衡文化基础课与其他课程的结构和比例

中职教育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应不仅关注基本能力,使学生具有适应相关、相近专业的基础,并支持其有可能自主选择职业,还应当关注方法、态度、创业、自主更新等能力,以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职教学有必要致力于从目标到课程结构,从内容到教学方法及形式的系统改革,这种改革有必要进行双向拓展,既关注学生的普适性改革,支持并满足学生将来发展的需求,增强办学的可持续性潜力;也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适应市场及企业的需求,加强学校的办学竞争力。其中,文化基础课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侧重培养学生规范的、基础的能力,是他们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以适应专业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均衡地处理好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促使各类课程形成科学的结构并保持合理的比例[2]

4.科学评估

学业评估应坚持形成性评估、补救评估与终结性学业评估相互协调的原则,以利于实行弹性学制及学分制,最终达到对发展潜力不同的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比如有些学生成功回答了有关知识和技能的问题,但他们并不具有能力,相反有些学生没有正确回答这类知识问题,但他们却是有能力的,这就需要形成性评估和补救评估来公正地对其评价。要检查某一学生是否获得了某种职业能力,可让他(她)面对一系列能反映这一能力的情境,而学生面对这些复杂情境完成的任务,就是教师进行终结性学业评估的内容。当然,在评估学生终结性学业时,仍需形成性评估、补救评估的有效结合,从而对学生做出较公正的评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