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1.改进教学制度

创新人才培养,要求高校加快改革教学制度。高校应推迟学生的专业定向实践安排,增加学生对人文社科知识、公共基础知识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了解自己的专业兴趣及专业发展的潜力,增强专业定向选择的科学性。高校应针对学生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采取分层教学方式,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使用科学的创新教育手段。另外,高校应强化教学管理,完善管理体制,使管理体制与学分制相对应,严格考核,增强学制弹性,扩大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自主选择权,在学生兴趣引导的基础上开展创新人才培养。

2.充分利用项目教学法

在各种课程改革创新与各种教学法推广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有一种教学方法应该特别予以重视,那就是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实施给现在的课堂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其本质是以老师的教导为基础,以项目作为载体,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实行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应该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死板生硬的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的实践中去。除此以外,教师还要清楚自己的任务,明确老师与学生的分工,共同完成项目。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适合拿来作为项目教学法的工具,项目的最终结果必须还要有一定的价值,且可以把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生动地融入项目之中去。当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遇到不可逾越的困难和挫折时,老师应当主动地将所有学生都集中起来,为学生答疑解惑,提高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并且该项目不能是空洞无物的,应该与企业的生产实际有紧密的关联,要按照企业的要求来设置项目,以便充分发挥项目的价值。在项目的最后,老师与学生应该一起探讨项目的得失,积极主动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这种新颖的教育教学方法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热情,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与鉴别能力。

3.核心课程采用“1+1+1”多学分制培养模式

专业核心课程的考核是专业水平评价的主要依据,“1+1+1”的学分制是由“理论+校内实践+企业实践”组成的,理论学分是指专业课通过试卷考核卷面成绩取得、校内实践学分由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或者实训室完成技能操作考核取得、企业实践是指学生参与校企合作后企业给出的评定成绩[2]。这样就能从理论到技能再到职业素养,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培训及考核。

4.组织学科竞赛

经过《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积攒了一些系统(产品)设计经验,分析调试等综合能力。学校每年都会举办校级“创客公开赛”等校级比赛,同时也参加一些省级国家级的科技大赛,要求学生至少参加一项校级科技竞赛,将所学知识在竞赛的过程中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升华,提升其检索、动手、创新、科研等能力,和同学一起参加,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5.结合实物模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

大众生活离不开机电一体化,而机电一体化也离不开实物模型。机电一体化的课程知识点,多数都要求有很高的抽象思维能力,而这往往会成为学习机电一体化课程难以逾越的鸿沟,很多学生也会由此而放弃学习。若是这一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即使讲台上老师费尽心力地讲解,台下许多学生也难以消化知识点。为避免出现上述的教学窘境,就需要先将教学问题简单化、直观化,让学生一眼就可以明白抽象化的知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实物模型来进行讲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