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的内容及过程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过程

目前,国内关于技工院校教学方法的研究,多是结合具体的学科和专业阐述与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思路是通过理论基础的研究为实训教学寻找新的方法和突破口,技工教育的教学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根本”的原则。教育部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应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这就要求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要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积极转变,探索出真正符合学生学习教学模式。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技工院校教学现状;技工院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做法;技工院校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表1 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1.技工院校教学现状

(1)学生现状

目前,技工院校中多是理论基础较薄弱、学习习惯较差、纪律观念淡薄、综合素质不高的学生。我们让这些学生坐在教室里,学习这些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学校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将课程内容的教学工作完成后,学生照葫芦画瓢地完成学习任务,既不能对知识加以重新组合,融会贯通,也无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教学以灌输为主的模式,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率低下。

(2)教学现状

一是以教师为中心。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多为主角,其本质属于注入式教学。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是为了使学生建立起某一学科系统性的知识结构,打开学生的思维,但是其存在的缺陷亦是十分明显的。这种教学方法让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这使学生在课堂中不得不围绕教师的思维转动,没有时间主动的思考。这样的课堂教学将“教学”活动变成了“教书”活动,即不是针对教学对象提高能力的需要,而只是针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侧重于死记硬背和机械式的教学训练,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的发挥,也不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提高[1]

二是以教材为中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必须遵循教学大纲,按课本顺序逐一讲解课程内容,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也以教学大纲内容为标准。这样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往往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是文化基础课内容偏多。由于课程设置应围绕着本专业所需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而定,文化基础课也应本着“必需、实用、够用”的原则设定,但是如果我们的理论课内容设置比较繁杂,就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更加厌学。其次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我们又调查了吉林省电子信息技师学院、中铁十三局技师学院、吉林省工业技师学院、吉林省林业技师学院等多所技工院校的教学情况,通过调查发现,中等职业学校(技师学院)教学内容主要有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生产实习课四个教学系列,这种学科型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暴露出了很多弊端。在教学过程中,各门课程都是按照自身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独立进行的,没有将所学的课程内容按专业实际操作过程和工作岗位能力培养的顺序进行讲授。这种各顾各、各管各的教学模式使各学科教学相互隔离。

2.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做法

综合上述分析,技工院校教学改革的目的:首先是教师要知道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其次是教师应该知道怎样教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更加有效。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新课程实验的主要阵地。技工学校教学改革,一是教学课程的改革,二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因此,教学改革的思路必须坚定地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改革教学方法,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努力探索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改革,改的是教学模式,革的是教学观念[2]

针对目前技工院校教学现状,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我们必须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为此,我们积极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召开全校教师及班主任座谈会,大家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树立课学改革的信心、决心,拟定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达成共识,为技工院校教学改革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具体做法如下:

(1)改革课程模式

①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目前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不论两年制、三年制的教学计划,第一学期全部为理论课。为了让学生尽快了解本专业的情况,我们可以在第一学期课程设置中加入见习实习环节,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②调整教学内容,体现文化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以“必需、实用、够用”的原则架构理论教学体系,文化课包括德育、数学、语文、英语、社交礼仪、职业素养、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基础等。职业教育也要开设文化课,一方面文化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是为专业课服务,但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精简和整合。

(2)调整教学方法

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关于一体化教学已经提出多年,而且大部分技工院校也都在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授课,但仍然没有达到相应的预期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需各专业教师加以整改和完善。

(3)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

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教师的一体化。技工学校在实施一体化教学时,教师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不但要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用在实践操作中,也就是学以致用,要理解还要会运用。因此,技工院校的教师一定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还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及实际操作能力。基于此,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为切入点提高教师的实操技能。首先,技工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到各个企业、工厂进行考察和学习,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了解,制订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些真实案例,并带学生们进行实践。其次,技工院校一定要秉持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技工学校可以聘请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到学校举办讲座或者座谈会,让教师能够学习到更多新的理念,并制定出适合本专业的课堂管理策略,为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实施铺路。

二是规范教材编写开发,实现教材的一体化。一体化教材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各个技工学校一体化教材的编写,一定要根据人社部制定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开发技术规程》,遵循科学性、梯次性、可操作性、规范性的原则,结合教学需要,编写出适应理论和实习一体化教学需要的一体化教材[3]

三是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实现课程一体化。综合专业课程的设置是确保一体化教学顺利实施的保障。在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设置中,可以从专业角度为切入点,打破学科体系,根据专业的特点进行课程改革,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把专业课和实训课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四是大力建设实训基地,实现教学场地一体化。建设实训基地是实现一体化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很多学校也在进行改革,打破理论课和实训课授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模式,并加大建设实训基地的投资,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建设相应的实训室,让学生切实感受真实的工作场景,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五是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工作学习一体化。一体化教学的校企合作,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人才。校企一体化办学,能够充分激发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对于学校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企业能够获得符合发展需求的技术性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在办学定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化调整将更加与“企”俱进。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专业课程实训平台,共同研究教材,共同进行教学。

3.技工院校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除了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以外,技工院校教学方法根据专业、课程及培养技能人才的需要,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此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我们课题组成员作为技工院校专业课教师,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和同事们一起体会到技工院校教师的苦与乐,深切感受到创新技校教学方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现根据自身经历及调查研究结果,和大家探讨在技工院校的教学中采用的几种创新教学法[4]

一是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将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在仿真提炼、愉悦宽松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如在“游标卡尺的应用”课题中,可以先创设情景让学生拿出自己的课本,用直尺量一量长和宽,然后同位交换,分别把测量的数据对照一下,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提高学习兴趣。

二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加以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最终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如此一来,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5]

三是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探究式教学模式中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如,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使用该教学方法的授课内容大多没有场景情节、人物单一,且知识内容较为严肃,例如科技类、军事类、历史类等内容。教师把任务(问题)布置给每名同学,每名同学都要参与其中。与此同时,使用该方法进行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要带着问题(任务)回顾课文内容;学生最开始要把老师布置的任务弄懂,再通读课文,在文中找到解决任务的方法。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现实教学过程中不能只追求表面的或形式上的教学方法改革,必须实事求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目的,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不同层次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来选用相对适当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