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三“心”课堂 ——关于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感
通化市技师学院 张丹枫
摘 要:当代中职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激烈变化时期,其心理健康问题,既有与其他群体的相似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处于迅速变化的过程中,处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虽然在生理上渐趋成熟,但由于阅历较浅,社会经验相对不足,独立生活能力不强,对自己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而且又很敏感,受到社会上流行思潮的冲击,便容易产生心理矛盾和冲突。开展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极为重要。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自信心;自尊心;趣味心
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大多经历了“应试的洗礼”,是经受人生第一次挫折后向职业学校走来的;有的是抱着对职业校园的希望与憧憬,来到我们面前的;有的还怀有深深的自卑。强烈的自卑与强烈的自尊交织在一起,使得他们的自信心不足,缺乏学习动力,没有生活目标。因此,在职校中坚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有优异的成绩,却不懂得交往,是个寂寞的人;只有过人的智商,却不懂得控制情绪,是个危险的人;只有超人的推理,却不了解自己,是个迷惘的人。其中,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12~20岁(青少年期)的人处在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心理危机时期,他们不停地追问“我是谁”。青少年必须在这个时期建立起基本的社会和职业形象,否则就会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将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职业学校的学生也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他们要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生活等方面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朱小蔓说:“教育要给人的成长留有空间,就要忍耐,就要尊重个体生命成长的时间性,不要拔苗助长。”所以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更多的是协商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教师“发难”。在对话中,教师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要注意人格引领,注意情感交融,心理相客,心理换位,注意尊重学生人格,提供精神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