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做法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决定了职业院校的教育必须密切联系行业、企业,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之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由学校培养技能人才向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技能人才方向的转变。我们在开展职业培训的工作中,依托吉林森工集团、长白山森工集团,深化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推进校企的深度融合。在实践中:
一是主动走近企业,不断增强校企合作的紧密度。学院在企业开辟教学区,选派教师实施现场教学;企业送学员、派教师来学院培训员工,实现了招生、实训、就业完全由企业承担,学院则按照企业所需的培养目标和双方共定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这些举措,开辟企业教学区,打破了长期以来在校企合作办学中双方“冷热”不均的格局[1]。
二是校企共建,实现合作双赢。学院主动邀请合作企业专家来校担任授课教师,参与教学管理。同时组织富有生产经验的教师深入合作企业,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岗位的实际问题,赢得了企业的信赖,巩固和深化了校企合作。
三是找准校企合作立足点,全心全意为本行业经济发展而服务。近几年,我们把林学专业作为校企合作的主打专业。我院在吉林森工集团、长白山森工集团所属的林业企业、大连市木业协会所属企业,采取“先就业、后培训、再上岗”的一条龙服务模式;采取工学交替、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实施送教入场(厂)教学方式,进行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探索实践。这些做法既解决了学习与培训的矛盾,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收到了较好的培训效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赢得了企业赞誉。
2.倡导“技能+学历”全新的育人模式,拓宽技工院校学生的成长通道
近几年,虽然国家针对技工院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是困扰技工院校的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技工院校学生的学历问题已成为影响招生,制约参军、升学、就业等方面的难点、痛点之一。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十九大关于“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会议精神,我院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在我省率先提出了“技能+学历”的全新育人模式。即学生在我院学习获得中级工(高中学历)之后,可以在继续修学高级工的同时参加有关高校的函授学习,从而实现在获得技能的同时又取得大学学历的愿景。此模式得到了吉林省人社厅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于2018年10月18日至19日,在我院隆重举行了吉林省职业技能教育集团“技能+学历”合作办学签约仪式暨高峰论坛。会上,合作办学单位北京林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长春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等院校领导相继介绍学校发展情况,并适时讨论“技能+学历”合作办学相关协议内容,其他院校的与会领导就技能教育和学历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做了细致的探讨。与会领导和专家一致认为,“技能+学历”合作办学,是对普通高校带动职业院校发展“技能+学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所进行的有益尝试,是一条不断提高我省工人队伍素质、提升学历,努力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工人队伍的有效途径,是彰显大学责任担当、校校联合,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共同优化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
3.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规范职业技能鉴定流程
为更好地做好职业培训工作,我院专门成立了职能部门培训处,承担全省在职职工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校企班管理和实训基地建设等职责。依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有关文件精神,重新制定和修订了20余项管理制度,为职业技能鉴定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鉴定前的组织准备、鉴定前的技术准备、鉴定实施和鉴定后的结果处理四个流程,扎实开展考务管理工作。
4.加强师资培训工作,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的一体化教师团队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在吉林省人社厅的大力支持下,我院多措并举,师资培训工作驶上了“调整公路”,步入了“快车道”。
一是积极承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部署的师资培训工作。二是精心组织相关教师参加国家、吉林省举办的各级各类师资培训活动。三是认真做好校内教师学习提高工作。四是聘请院校、企业专家作学院的客座讲师,建立全省培训专家人才库。
5.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夯实职业培训基础
几年来,学院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筹措资金8000余万元,扩建了教学楼,改建了学生公寓、单身教师公寓、新建了综合楼和实训楼。建设了数字化校园、“松花石雕刻专业实训车间”“木材加工实训车间”“电子商务实训室”“工业机器人实训室”,改造了校园环境,新购了大量先进的教学设备。
2014年,我院成立了“吉林工学木业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股份制经营,不仅解决了木材加工专业学生的校内实习问题,而且做到校企融合、产教结合,每年可为学校创收千万元以上。实训基地项目的建设,为满足学员培训的要求和资源共享、产教结合提供了条件,为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