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1.以“淘汰落后产能”为依托,调整专业设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中强调:在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焦炭、造纸、制革、印染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按照国家要求,我省“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共压减煤炭产能314万吨、压减炼铁产能80万吨、压减水泥熟料产能500万吨。与此同时,我省钢铁类和煤炭类技工学校也相应调整了专业设置,这是专业设置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的佐证。因此,技工院校应以“淘汰落后产能”为依据,树立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的理念,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一是淘汰与落后产能相关的专业,优化专业结构。以电力行业为例,为减少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依赖,2014年—2015年整顿或拆除了相当于3.3千兆瓦的火电设备,将在2016—2020年期间,再关闭60千兆瓦较高效的火电设备[1]。所以,技工院校应顺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将火电类专业和课程列入淘汰对象。二是保留传统专业,提升其科技含量。“淘汰落后产能”并不意味着淘汰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焦炭、造纸、制革、印染等产业,而是淘汰这些产业中的落后工艺和技术,以及能源消耗大、对环境破坏严重的产能,增加这些产业的科技含量。所以,技工院校应从节能和环保大局出发,在保留这些专业的基础上,增加其科技含量。例如:技工院校可以在原有电力专业中增加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核电等,以适应科技进步和环保节能的需要。
2.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依托,调整专业设置。《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强调:大力发展服务业,使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从技工院校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的角度来讲,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批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2]。因此,技工院校应从经济转型大局出发,转变思想,助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主动适应形势,调整专业设置。一是开设生产性服务业专业,为助推经济发展培育人才。生产性服务业在提升服务业专业化、市场化,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技工院校应从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开设产品售后服务、通用设备维修、物流(公路、铁路、航空、船舶)、信息服务、商务咨询等专业,使专业设置顺应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需要。二是开设生活性服务业专业,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由于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可以增进人民福祉,也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服务需求。所以,技工院校应从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出发,在做精做好传统服务业专业的同时,开设健康养老、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美容美发等专业,使专业设置与生活服务业需求相接轨。三是开设旅游专业,为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培育人才。旅游业被人们称之为“朝阳产业”,它可增加资金积累和外汇收入,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所以,技工院校应站在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高度,开设酒店管理、酒店服务、导游、餐饮、会展服务、特产销售等专业,使专业设置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
3.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依托,调整专业设置。《十三五规划》中强调,要大力发展高新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从职业教育产业性特点来看,任何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都离不开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所以,技工院校应以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为依托,树立“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打造高新技术和制造业强国”的理念,调整专业设置。一是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调整专业设置,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养大批技术技能人才。高新技术产业对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创新型高科技企业、推动新技术革命、建设创新国家、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现实意义。所以,技工院校应从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养后备人才出发,调整专业设置,开设3D打印、工业机器人、无人机操控、微商、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微电子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等专业,确保专业设置与高新技术产业零距离接触。二是围绕装备制造业发展调整专业设置,为装备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装备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下游企业提供工具,而工具是生产力中重要的因素,要保证生产力的发展,工具必须先进。同时,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领域提供技术装备基础性、支柱性和战略性的产业,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所以,技工院校应站在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高度,开设数控加工、柔性制造、电子设备制造、航空航天及动力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集成电路、农机装备等专业,使专业设置与装备制造业发展无缝对接。
4.以促进就业为依据,调整专业设置。从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上看,GDP牵动着就业率,GDP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就能带动130万人就业。新常态下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为7.7%,处在合理区间,但后三年GDP连续低于7%的水平,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导致用工整体需求下降,减少了由经济快速增长而带来的就业需求量的增加,影响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所以,促进就业已成为各级政府民生工程的头等大事[4]。因此,技工院校应树立提高就业能力、促进学生就业和稳定就业的专业设置理念,并以此调整专业设置。一是适应转岗培训的需要,开设新专业。转岗培训是人口红利转为人才红利,提高失业人员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技工院校应站在提高失业人员再就业能力的高度,开设新专业。例如:林业类技工院校在全面停采后职工需要转岗培训的大背景下,可开设营林管护、林下经济、营林抚育、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电子商务、种养殖等短线专业,以适应该行业职工转岗培训需求。其他类技工院校可视失业人员转岗的需要,开设相应的短线专业。使专业设置与就业需求无缝连接。二是适应未来职业变更需要,开设复合型专业。知识经济时代职业变更加速,旧职业逐渐淘汰,打字员、铁匠、电话接线员等职业持续消亡,新职业不断产生。这就要求劳动者具有复合型技能,以适应职业转型的需要。所以,技工院校应从培养学生复合型技能、提高转岗能力出发,开设复合性专业。例如:机电一体化、餐饮与旅游、财经与电子商务、电子与信息技术、广告设计与装潢等复合性专业,确保专业设置与提升学生转岗能力需求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