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的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技能强国,已经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变主题,大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内涵,这在宏观上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微观上影响着技工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因此,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构建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课程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
1.政策依据
(1)宏观政策依据。201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质量、创品牌”[3],并首次将工匠精神写进了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2017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将工匠精神分别两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不仅凸显了党和国家对培养工匠精神的大力提倡和高度重视,也说明党和国家将培养劳动者工匠精神由倡议转变为一种宏观政策和国家意志。无论是国家宏观政策,还是国家意志都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尤其是技工教育落地有声、不打折扣地认真贯彻执行。所以,李克强总理的两个《政府工作报告》构成了我们搞好该课题研究的宏观政策依据[4]。
(2)微观政策依据。为认真贯彻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作为制定和落实《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的一项基本原则。《规划》中强调:“把培育工匠精神作为技工院校重点教学内容,融入公共课程、专业教学、实习实训、就业指导和考核鉴定体系,贯穿技工教育全过程,使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成为技工教育的鲜明特征”[5]。《规划》中所说的技工教育全过程不仅包括各专业(学科)教学,也应包括技工院校的教科研工作。所以,《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不仅要求技工院校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使其融入专业(学科)教学之中,而且要求我们搞好培育学生工匠精神课程开发研究,用研究成果支撑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因此,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构成了我们搞好该课题研究的微观政策依据[6]。
2.理论依据
(1)职业道德理论的发展,需要我们搞好该课题研究。职业道德理论并非亘古不变,而是永处于动态发展的状态,这种动态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时代精神。工匠精神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素质修养等职业道德理论的深化和发展。它将对职业道德概念、内容、评价产生积极影响,必将促进职业道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换而言之,我们认为职业道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该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之一[7]。
(2)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的动态发展,需要我们搞好该课题研究。随着理论研究纵深化、精细化的推进,职业教育学又出现了一门新的、边缘性学科——职业教育课程论。目前,这个学科仍处于发展和完善状态,有许多理论处于逐步完善阶段,搞好该课题研究,可以为人们提供工匠精神培育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不仅推动了技工院校的课程改革,还有助于用课程改革理论推动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的发展,丰富职业教育内涵。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动态发展,构成了我们搞好该课题研究的又一理论依据[8]。
3.实践依据
宏观层面,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推动下,“厚植工匠文化,打造中国品牌”已引起各行各业的足够重视,培养劳动者工匠精神已由口号和倡议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逐渐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之一;微观层面,人社部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印发〈技工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课教学大纲(试行)〉的通知》,并将培养工匠精神、打造大国工匠作为“十三五”时期技工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原则和任务目标。按照人社部的要求,各技工院校在使用人社部教材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需要,将工匠精神培育课程作为技工院校学生必修课,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将工匠精神培养落实到课程改革实处。在课程开发中,有许多理论值得探讨,有许多经验和做法需要总结,这就使该课题研究由可能转变为十分必要。所以,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构成了我们搞好该课题研究的实践依据[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