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口红利转为人才红利为依托,改革课程体系

三、以人口红利转为人才红利为依托,改革课程体系

1.树立四大课程理念,奠定课程改革思想基础。人口红利转为人才红利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促进人口红利转为人才红利过程中,劳动者掌握职业技能是最基本的前提,这是技工教育的重大职责。因此,技工院校应树立四大课程理念。一是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等理念。人口红利转为人才红利的宗旨就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服务,它体现了党和国家的人文关怀。因此,教育者应树立课程设置服务于学生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以体现人文关怀。二是树立助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化的理念。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通过学习一定课程来提高劳动者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化,在这个转化中课程设置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教育者应树立助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化的课程理念,以适应于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三是树立课程设置为提高劳动者专业能力服务的理念。就广大劳动者来讲,人口红利转为人才红利的初级目标就是让其通过系列课程学习,实现由简单技能向复杂技能方向转变,由单一技能向复合型技能转变,由技术含量低的技能向技术含量高的技能的转变。所以,技工院校应树立为提高劳动者专业能力服务的课程理念,以课程为动力促进劳动者技能的升级。四是树立课程设置为培养学生“双创”能力服务的理念。人口红利转为人才红利的深层次意义就是提高劳动者的“双创”能力,因此,技工院校应树立课程设置为提升学生“双创”能力服务的理念,使思想理念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接轨。

2.以人口红利转换为人才红利为依托,优化课程目标。人口红利转换为人才红利,其中以隐性形式涵盖了各级各类教育培养目标,不言而喻,技工教育培养目标也在其中。因此,技工院校应以人口红利转换为人才红利为依托,优化课程目标,使课程目标服务于这一转变。一是以人口红利转换为人才红利所需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为参照,优化知识目标。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化,需要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的融入。因此,教育者在构建知识目标时,应将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纳入其中,以此优化知识目标。二是以人口红利转为人才红利所需的专业能力为依托,优化专业能力目标。就技工教育而言,人口红利转为人才红利的重要环节是通过专业课程学习,提高劳动者的专业能力,以适应生产岗位需要。所以,要从提升劳动者专业能力出发,将大国工匠所需要的专业能力纳入课程目标之中,确保课程目标的升级,以此优化专业能力目标。三是以人口红利转为人才红利所需要的社会能力为依托,构建社会能力目标。就劳动者而言,“德技双馨”是人口红利转为人才红利的理想境界。因此,技工院校应将思想道德要素纳入课程目标之中,并占一定份额,从而优化社会能力目标。四是以人口红利转为人才红利所需要的“双创”能力为基础,优化创新创业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讲,人口红利转为人才红利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劳动者“双创”能力。因此,教育者应将创新能力各要素纳入课程目标之中,并凸显其分量,以此构建“双创”能力目标。

3.以培养劳动者综合职业能力为依托,调整课程结构。一是注重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培养,调整共同课板块。人口红利转为人才红利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所以,技工院校应站在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高度,改革共同课板块。首先,开设职业道德课程,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新常态下,工匠精神是劳动者必备的素质。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可见,培养工匠精神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技工院校应将《工匠精神读本》纳入德育课之中,并以此为突破口,采取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其次,开设文化基础课,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时下,文盲已消灭,但又出现“科盲”。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逐步消灭“科盲”。因此,技工院校应将语文、数学、物理、计算机等作为重要课程,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以此构建文化共同课板块。最后,开设人文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其本质是一种自由、自觉、超越、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一种内在精神,在人口红利转为人才红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因此,技工院校应将历史哲学艺术教育课程为手段,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为目标,构建人文课程。

二是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依托,构建专业课程板块。人口红利转为人才红利的关键,就是劳动者通过职业教育掌握精湛技艺,生产出高尖端产品,拉动经济增长。因此,劳动者的专业能力决定着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速度,所以,技工院校应注重两个构建。第一,构建专业基础课程,夯实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必修的课程,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技工院校应站在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视角,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将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必备的基础知识纳入教学之中,并加以强化,从而构建专业基础课程。第二,构建专业课程,夯实学生职业技能。劳动者能否创造价值,能否顺利就业,关键取决于专业技能。因此,技工院校应从助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化需要出发,将学生必备专业知识纳入专业课程之中,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构建专业课程。

三是以培养学生“双创”能力为依托,构建创新创业课程板块。劳动者“双创”能力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因此,技工院校应站在助推创新驱动发展的高度,整合课程内容,构建“双创”课程板块。首先,构建创新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劳动者创新能力的形成首先靠学习相关课程,然后靠创新实践,在教育层面要以一定的课程为依托。所以,技工院校应整合各种资源,将《创新学教程》《创新学概论》纳入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此构建创新课程板块。其次,构建创业课程,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业精神培养首先靠学校灌输,然后靠创业实践体验,在学校层面,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同样要依托一定课程。所以,技工院校应将《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企业再造》等纳入其中,培养学生创业精神,构建创业课程。

4.以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的规律为依托,调整课程活动方式。

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换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中包含着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因此,它成为技工院校调整课程活动方式的重要依据。一是依据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规律,调整德育课程活动方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于“知行统一”,因此,在安排德育课活动方式时,应注重以课堂教学为主向以社会实践为主的转变,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统一,以培养学生“知行统一”能力为基础,构建德育课活动方式。二是依据人文素养形成规律,调整人文课程活动方式。学生人文素质形成依赖于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技工院校应从增强人文课程的实用性出发,将课内外阅读、艺术欣赏、参观、举办讲座等作为人文课程主要活动方式[7]。三是依据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形成的规律,调整文化课活动方式。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获得,依赖于课堂教学和实验活动。因此,技工院校应从增强文化课实用性出发,将课堂教学和科学实验相结合作为文化课的主要活动方式。四是依据学生专业技能形成的规律,调整专业课活动方式。“黑板上开汽车、操作机床”是技工教育的大忌,学生职业技能形成有赖于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因此,技工院校应从增强专业课实效性出发,将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企业实践为专业课主要活动方式。五是依据“双创”形成规律,调整“双创”课程活动方式[8]。学生“双创”能力形成于“双创”实践,因此,技工院校应以增强“双创”课程的实效性出发,将开辟“双创”实训基地,将开展“双创”实践作为该课程活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