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后的问题、反思

八、课题研究后的问题、反思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教学模式的改革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学到很多知识、老师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这是教学改革之后发生的可喜变化之一。但是,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与研究,我们在近几年中边实践边研究,边探索边思考,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也许这些问题就是课题研究的价值之所在。

1.传统的教学模式失去作用。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研究,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悄发生转变,学习氛围也在悄悄发生变化,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开放的态势,然后由于理解不到位,新型的教学活动和平等的师生关系又衍生出一个个新的问题: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使一些学生的注意力不那么集中了,自控力不那么强了 ,学习不够专心了;一些教学媒体(设备)的运用转移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思维天马行空,行动不受拘束,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规范失去了作用,这也导致部分学生学习质量下降。如何使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和提高新的教学方法实现和谐统一、同生共长,将是我们继续思考的问题[6]

2.没有按一体化教学方式运行。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虽然许多技工院校都在进行一体化教学,但只是把理论与实践进行了一体化,还没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即学生、教师、教材、教室的一体化,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课程实施的一体化等。特别是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没有按照行动导向的方式具体运行,没有按照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的方式进行授课,没有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六步教学法”实施教学内容。

3.校企合作问题。技工教育依托行业企业办学,在我国有着历史基础和成功经验。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的中专、技校都有一定的行业企业背景或厂校同建基础。可见,由用人单位参与,面向社会、校企合作、工学互动的培养格局,是技工教育建立和发展的基本生态结构,也是基本的历史事实。但目前的校企合作确实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校企没有同步的“交集”,学校是以培养人为目的,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从目前校企合作的情况来看,学校与企业之间只是简单的、原始的技术工人的培养与输送关系,即使是所谓的“冠名办班”“订单培养”也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没有实质性的合作,也就是说两者之间没有稳定同步的“交集”形成。二是师生进入企业实习流于形式。虽然作为技工院校要求教师必须要到企业中顶岗实习,而且有文件规定和引导。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深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有的只是一纸证明,即使在学校的检查督促下,勉强进入企业,也只是走马观花地参观,根本起不到学习的目的。

基于教学改革存在的以上问题,我们课题组认为,应该做如下反思:

一是健全制度,强化激励机制,全方位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二是筹措资金,加大投入,高标准建设一流的现代化实训中心;三是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实操认可的技能人才;四是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全方位、多层次地加大学校与企业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