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院校企业管理课程系统化教学策略——知识进阶

三、中职院校企业管理课程系统化教学策略——知识进阶

通过基础理论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企业管理的基本概念,下一阶段,即是深入的理论学习阶段,这一阶段知识点量大且实用,能够落实到企业经营生产的各个环节。所以这个阶段可采用支架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进阶。

1.建立学习主题概念框架

树立知识框架,可以有效地避免因知识过于庞杂所造成的学习困境,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发现学生学习知识的瓶颈和差距,帮助学生不断地解决问题,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而系统的知识体系。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教学策略对于企业管理课程的知识体系十分匹配,利用不同的知识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循序渐进,有的放矢,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知识点之间彼此又相对独立,学生在不同层面能都有不同的认知和感受。一般来讲,运用支架式的教学策略,多采用构建问题情境、独立探索以及合作学习、效果评价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当然,这些教学方法实行的前提都是要建立“最邻近发展区”,也就是学生要自主解决问题存在的瓶颈。如,在讲解《企业员工行为的标准化管理》这一章节时,教师在讲解完本章节后,可以采用课后问卷的形式,设置问题,让学生作答,后回收问卷,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到学生困惑的问题集中汇总,围绕主题构建学习框架。

2.设定特定的学习情境

情境再现是面对抽象学科和陌生学科最直观的教学方式。同样以《企业员工行为的标准化》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公司各职能部门的不同角色,从经理主管再到组长和员工都由学生担任,在进行正常的授课后,教师还可以安排一节专门的表演课,让学生自己准备剧本,由老师初步审核,但不做大面积的修改,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编排,并预定时间汇报表演。表演时,教师要通过视频记录学生的表演情况和个人表现,以此来评定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将这些调查结果作为学科考核备案。表演后,教师在下一节课做深入点评,采用视频回放的方式,遇到问题当即暂停,并由表演学生说出问题所在,教师再根据问题进行纠正,并给予正确、规范的解答。通过精细的解答,犹如抽丝剥茧,将问题一一解决。如果有便利条件,还可以邀请合作企业主管来校,现场观摩表演,而后进行现场点评,给予最有实践价值的意见,再综合教师的意见,显著提升教学效果。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并适应了教学策略,教师就可以进一步搭建教学模式,并延伸教学策略,深刻领会企业管理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下一步,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对知识不能单纯地停留在认识层面,还要勇敢地去运用,尝试真正参与到实际生产和管理活动中,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