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改革模式研究(课题)
吉林省工程技师学院 何 平 罗兆军 张善程 金镇芬 姜丽娜
摘 要:本课题从调整技工院校德育课程培养目标作为切入点,紧跟时代要求,围绕技工院校课程改革需要深入研究课程设置,在开发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课题倡导推进社会实践教学,开展多形式、多手段的教学方法,补充技工院校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并进一步完善了社会德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建立了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
关键词: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改革模式
一、课题研究背景
技工院校是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基本训练场,是给社会培养蓝领和高级技工的初级实训平台,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衡量技工人才的标准既要考核其职业技能,又要考量其职业道德。良好的道德素养对于个人来说是职业成功的保证,对于单位和行业来说是有序竞争的前提,对于社会来说是和谐稳定的基础。因此,技工院校如何在注重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专业基础理论的同时,加大德育力度,增强德育的有效性,使技工院校的学生不仅拥有较高的操作技能和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还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是摆在技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技工院校设置标准(试行)2012》一文中,对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提出了有关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要求这类学校重视以上两方面的建设,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整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公民行为规范教育、法制教育等。由于技工院校德育课程建设的水平与国家对于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与期待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本课题从目前吉林省技工院校德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就德育的教学内容设置、德育的教学目标的实施以及工学结合模式下如何开展德育教学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课题研究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学者对于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目标、方法、课程改革等方面都有较多的研究,但对于技工院校德育课程建设的研究却非常少。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技工院校德育教育所面对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研究,进行课程设置、内容设计和方法安排方面的调整,以使德育课程建设更加符合技工人才培养的需要,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技工院校进行的是职业教育,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门技能,有一技之长,能够快速地适应工作岗位。而德育教育一向被视为提高学生(企业准员工)素养的关键环节,德育课程建设在人才素质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对德育活动、德育课程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总的来说,此类研究一般只是谈中职和高职院校中德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很少有研究者从技工院校的角度来探究职业院校德育课程问题。技工院校与其他中、小学以及中、高职院校不一样,有其独特之处。因此,对于技工院校的德育课程加以探究,第一,有利于完善技工院校德育的目标、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理论的研究,并使德育工作者有理可依,合理安排、组织德育教学,开展德育活动。第二,通过对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解决学校德育功能低效、脱离社会、企业实际需求等问题具有实践意义。第三,技能人才的培养如果再加上德育的审视,这样不仅从理论上丰富德育教育的理论体系,同时对技能人才德育培养方式的更新也有很大的启示。
四、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所谓德育课程,是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方面进行教育,是德智体美劳的一部分,是受教育者整个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德育课程的根本性在于育德性。某些课程从名称或形式上看是德育课程,实质上并未起到培养学生德性的作用,只是传授了伦理知识或道德理论、哲学理论、政治理论,这些我们称之为“关于德育课程”。德育心理学认为“知识性的德育概念”与“内在德性道德观念”是不一样的。认知性的德育,是把德育的一些概念、理论、行为规范和准则作为知识教授给学生,只要掌握知识通过考试即可,并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完成德育的目标。然而,真正的德育教育要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达到一定的理论水平,同时还要让学生把这些理论吸收成自己的道德观念,作为标准来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
技工院校德育课程则是技工院校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设置标准出发,根据学校层次不同可以分为三类: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从德育课程设置安排而言,根据学生知识起点的不同分为三类:初中起点中级班(三年制)、初中起点高级班(五年制)和高中起点高级班。因为技工院校的教学是针对作为未来劳动者的学生进行的,所以技工院校德育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具备企业准员工的道德水准,使学生获得思想品质、职业道德方面的经验,这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德育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1]。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尊重德育客观规律,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结合吉林省工程技师学院德育教育实际,围绕什么是技工院校的德育素质教育,如何改革创新德育教学模式这一重要课题,针对技工院校德育课程目标、内容的开发、教学的实施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的对策与建议,有利于提升技工院校德育教育实效,培养适应社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及内容
第一阶段:成立课题组,理论学习,制定初步的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调查研究德育课程问题,初步制订校本德育课程编写方案;探索具有职教特色和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方略;分析学校德育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和生本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第三阶段:完成德育校本教材的编写;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生本化管理模式的形成。
第四阶段:完成结题报告及论文结集。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调查法。
具体措施:加强理论研讨;编写德育校本教材;开发德育活动课程;探索富有技工教育特点和学校特色的工作经验;创建生本化管理的环境,构建生本化管理模式。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1.调整德育课程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发展要求,科学制定培养目标。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施教,是技工院校的办学根本。只有抓住这个根本才能够最大化地凸显技工教育的特色。高职院校德育课程要紧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实际,深入研究国家发展趋势,从而不断调整和完善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为企事业用人单位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2]。
2.调整德育课程结构设置
德育课程结构设置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高职院校德育施教的实际成效,也事关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改革能否不断深化、不断紧跟时代要求,满足社会的最大需求。因此,德育课程结构的适时调整与合理的设置是德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1)加大职业道德教学内容
在德育教育课程中融入企事业用人单位的职业规范和相关内容,如把爱岗敬业的理念植根于学生头脑,为未来职业规划奠定思想基础,以做到学以致用,超前地使学生对未来职业规划有一个更加清晰明确的方向,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企事业艰苦奋斗勤俭朴素的优良传统和作风[3]。良好思想品质的养成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如何做到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自觉培养和形成适应于未来职业特点的思想、素养、品质,在德育教育课程改革和课程构架中力求体现。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修正偏差,充实职业规划内容,为学生在思维方式和具体行为上早日入职打好坚实基础。
(2)实行三位一体的德育课程体系
技校德育必修课、选修课和社会实践课各有不同,各有侧重,又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有机体。围绕课程改革和课程的设置,合理分配和把握彼此关联,制定德育三位一体课程体系。
3.开发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
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互相作用,紧密相连,围绕技工课程改革需要深入研究课程设置课题。首先,要遵循客观实际,不断充实内容,把适应客观实际、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并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新内容、新知识纳入其中。其次,在课程结构上做出适时调整。面对新的形势,原有的课程,从结构上分析,必然有一个不适应、不匹配的客观现实。因此,及时调整是在所难免的事情,以社会大气候、大需求为出发点,合理调整其结构,使技工教育发挥出应有作用。再次,要突出课程中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侧重面,深入研究其侧重面,做到彼此兼顾,互为作用,相辅相成。最后,加大实践比重,课程丰富的德育课程资源是开展德育的基础,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是实施德育的前提。毋庸置疑,技工院校的德育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在德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收到了良好效果。随着社会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适度开发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自然地被提上了日程,客观上要求我们重视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深入挖掘和开发,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4.推进社会实践教学
课程开发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使其自觉学习。推进社会实践教学,不断调整补充德育课程教学内容,并紧密联系学生,联系高职教育的特点,开展多形式、多手段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所研究和解决的课题。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直观感觉和亲身体验,并使其身临其境[4]。推进社会实践教学,多形式和更加灵活地利用实践手段,对于技工院校实施德育课程改革来讲是必不可少的举措之一。
5.完善社会德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1)评价重点由重理轻情转向情理交融
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也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应该着眼于情感、态度和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教育过程。德育教学评价应该由过去的“认知、运用”二维目标变为“认知、情感态度、观念”三维目标,坚持知、情、意、行相统一,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还要端正态度,提高能力[5]。在教学评价方面,职业学校德育课区别于中学思想政治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突出特点还在于重视实践表现评价,老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在实训实习阶段,特别是顶岗实习阶段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安全生产的教育和评价,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安全意识。
(2)评价主体多元化
技工院校与普通中学评价方式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评价,除了学校自身的评价,还要接受社会评价和用人单位评价,也就是所谓的多元评价。技工院校学生素质道德素质只有经过用人单位、家长、社会的认可后,才具有实际意义。所以对于德育课程的考核,不仅包括卷面分数,还包括学校、家长、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评价,这样的考核才是完整的[6]。所以教师需制定由学校、任课教师、班主任、家长、用人单位、学生本人多方共同发挥作用的德育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德育评价机制。
6.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课程教学资源
德育课程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进程需利用一切人力、物力、自然资源。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学生用书、老师用书以及复习资料,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等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7]。
九、课题研究后的问题反思
通过本次的课题研究,参与课题的教师收获了许多新知识、新理念,同时对课题研究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但是因为教师课程繁重,很少出去进行交流、学习,所以许多新的德育理念只限于书本和网络获取,缺乏实践性,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加强自身的学习,践行“走出去、带回来然后传出去”。
十、结论
国家高度重视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德育内容,都要在德育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门为技工院校设置的德育课程标准将不同级别的技工院校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时安排、评价标准等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定。不过,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因学校重视程度不够而导致的德育课程结构扭曲、理论学时被压缩、训练学时被忽略等情况。学校重视程度不够不仅影响到德育教师工作热情的激发,而且还关系到德育课程的评价。企业作为协作方,对技工院校要求的德育介入采取消极配合态度,影响了德育课程在课堂外的开展[8]。所以,要想改善技工院校德育课程建设现状,教师必须在国家规定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度开发校本教材,充分体现学校德育特色和实效性;德育教师要开阔视野,更新理念,树立与时俱进、具有技工院校特色的德育大课程观[9];德育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校园文化、家庭、社会等教学资源为德育课程所用;技工院校要转变观念,建立工学结合的德育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刘丽娜.河北省技工院校德育课程建设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钟佐彬,徐敬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内江科技,2010,31(3):173-173.
[3]张淑贤.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0,29(28):171-172.
[4]潘虹.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4(18).
[5]许润.浅谈当代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培育[J].科技创业月刊,2017(1):56-57.
[6]于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0,22(3):96-98.
[7]曾银慧.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20(1):29-30.
[8]陆春岐.浅谈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J].新校园旬刊,2014(5):102-102.
[9]袁小艳.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创新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