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可行性
1.技校语文课堂“需要学生参与”
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学习所有课程的基础,是每一个人生活的必要工具。而技校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律性差,要求他们课外学习语文几乎不可能。
要改变技校语文课堂的现状,生成实践自主、探究合作的高效课堂,最终实现技校的培养目标。实践中需要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越多的学生参与越好。
2.技校学生“能参与”语文课堂
他们有参与语文课堂的能力。技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差,但是,他们大多数是差在英语、数学等科目上。他们在英语课堂完全听不懂,不可能参与课堂;在数学课堂,他们没有基础理论,也参与不进课堂。但是,语文课堂上,他们不可能不认识汉字、听不懂普通话,更不可能不会说话,甚至很多同学的表达能力不错,朗读能力也不错,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发言、讨论、朗读、演讲、表演都没有问题。
他们有参与语文课堂的条件。技校语文教材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针对技校学生编订的专用教材,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都是有的放矢,都是根据技校学生的学习基础、青春期学生阶段心理特点、技校学生的培养目标量体裁衣制订的。它区别于一般中学语文教学,强调语文的工具性,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突出语文教育的社会实践性,更多地体现了“大语文”观,学生完全可以参与课堂。
技校语文教育没有升学压力,自主、合作、探究高效学习的开展可以放下应试的枷锁,学生能轻松地参与进课堂,师生齐舞,共享语文课堂的美丽。
3.技校学生“乐于参与语文课堂”
参与语文课堂,学生能获得老师的尊重。根据马洛斯的需求理论,每个人都是有被尊重的需求的。而技校的学生在初中小学几乎都是被老师忽略的群体,在以往的课堂上几乎都是隐形人一般的存在,学生的主体性被严重忽视,他们对被尊重的需求更是迫切。因此,能参与到语文课堂,技校学生得到的心理满足会比那些优等生多出好几倍。
参与语文课堂,学生能够获得关注,令其身心愉悦。技校学生正处于15到18岁的青春期,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心理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期,迫切地需要他人的认可,重视他人评价。他们内心深处其实是渴望被老师关注、被同学注意的。所以,在课堂上,当老师真正给机会让他们表现设置问题时,往往还是乐于表现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