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参与课堂的途径

四、学生参与课堂的途径

怎样让尽可能多地学生参与课堂呢?

端正认识。强调语文学习在技校学习期间的重要性,让学生有动力参与语文课堂。转变技校只是学习专业技术、无须学习语文的错误观点。教师和学生要明确在新时代,职业市场需求的是综合素质高的技术人才,而不是只知道动手的旧时代“师傅”;技校的语文学习是他们提升文化素养最后的机会;学好语文是为以后转岗易行打做准备,能为创造成功的职业生涯保驾护航。

采用有效方法。通过创建新型课堂吸引学生,通过重视语文的社会实践作用发动学生,通过提升教师个人职业素养感染学生,让学生参与课堂。具体方法如下:

1.以学生为中心,创新课堂形式,吸引学生参与课堂

(1)根据学情确定语文教学目标。“够得着”的教育理念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科学理念。教育目标不能定得过高过远,学生跳起来都够不着的学习目标,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放弃,完全不参与。所以技校的语文课堂必须围绕学情实事求是地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到,让学生参与课堂过程中能受到激励,继而主动积极地参与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有效性。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产生求知欲,求知欲激发探究力,学生便能主动参与课堂。在课堂中适当地使用音乐、图片、故事、朗诵或者以上多种艺术形式结合的方式,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吸引他们参与课堂。

比如在讲到《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熟和成长》这一课时,就可以将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上台演讲。让演讲的学生和听演讲的学生评价讨论,从而把握演讲词的特点,在实际的情境中去合作探究课文的学习目标,增加学生主体参与的成功感,激发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

(3)角色扮演,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著名教育学家叶澜先生曾说:把课堂还给学生。语文课堂的角色扮演可以是分角色朗读,也可以是课堂剧的表演,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角色表演都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更深地理解文章,能更容易地与作者产生共鸣。

在上《雨霖铃》时,就完全可以用课堂剧的形式,让学生角色扮演,从而体会词作者的那份“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离别之痛。与此同时,在学生进入角色、说出台词的同时也可以去把握这首词如何朗读才能读出角色的情感,从而认识到古诗词朗读对于把握诗情的重要性。

通过角色扮演进入课文,就算技校学生基础差,也能在与角色产生共情,从而体会课文,体验情感,找到学习的乐趣,受到“学而有所得”的鼓励。

(4)组织课堂形成竞争意识,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可以不拘泥于班级原来的座位,可以按照寝室、按照男女甚至按照不同的观点进行座位调整,形成一种竞赛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主动参与课堂。比如哪个小组朗读得更好?哪个小组观点更加有理有据?哪个小组归纳得更加完整?让学生在竞争中踊跃地参与课堂。

(5)课堂小结由讨论来生成,营造轻松的环境,点燃参与课堂的热情。课堂参与是一种群体活动,环境很重要。技校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求学过程中一直经历的是某种意义上的失败,他们在课堂上是敏感恐惧又小心翼翼的。而师生讨论、生生讨论的课堂是轻松的、平等的,是合作的、开放的,是一个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的环境。这种环境下,学生会热情高涨地参与到课堂中。

2.发挥技校语文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让学生有参与课堂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的源泉在于知识加以运用”。学生对于一个科目的学习产生兴趣的关键就在于学习这个科目自己是否能用得上。技校语文教育在学生的生活、专业、职业的实际中都能用上,学生自然就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驱动情绪,也便有了参与课堂的动力了。

技校语文教育有着不同于中学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语文教育的社会实践性就是其中之一。强调语文教育的社会实践性,让语文进入生活,让语文进入专业、职业,学生自然会参与课堂。

(1)让语文走入学生的生活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强调的是教育跟生活的沟通和联系,学校生活和校外生活应该相互契合,学校的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实践[2]

①语文教育要为生活服务。技校新课标说:“语文能力的形成与提升过程兼有启迪思维、陶冶情操的作用。拥有一定的语文能力既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适应未来职业生活以及全面发展、健康发展、终身发展的基础”[3]

例如,课堂教学中,重视教材中的应用文写作。课文里的计划、总结、会议记录等应用文,在实际的生活里都能用得上,是一个社会人必要的生活工具。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也应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听会听,能说会道:能表现自我,能够理解他人,从而和谐自己的生活环境,快乐生活。

②语文教育要与学生生活交融。课堂教学过程中,课文导入、作文、深入分析课文的时候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抓住学生的心理,采用“共情”的方法,让他们有情要表,有话要说,有感要发——自然而然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技校学生正处于一种大众观念中的失败境地,觉得自己不行,比不上那些能进入高中的同龄人,正痛苦又迷茫。这时候,技校语文课堂中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恰好是雪中送炭。

比如《一碗清汤荞麦》就是教导人在面对艰难的境遇时,只有奋斗团结才能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美腿与丑腿》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建立一个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直面现实、积极奋斗;在《我不是一个好儿子》这篇课文中教导学生感恩母爱、孝顺父母,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子女。学生通过对以上课文的学习,能很好地应对他们当前的生活问题,处理好生活中与亲人、朋友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复杂的社会关系,从而获得幸福的生活。语文走入生活,对学生获得幸福生活切实有用,学生当然会参与课堂。

(2)让语文走入职业、走入专业

技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技术人员,新时代的技术人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具备核心专业能力和核心职业素养。通过技校的学习,学生能具有做事的能力和做人的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走入专业和职业。

语文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习专业技术基础。语文是培养学生“做事的能力”必要的工具,另外,语文教育中有关职业操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是培养学生“做人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本来的特质已经走入了学生的专业和职业。

比如《那一年面包飘香》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明白:有一技之长,可以成才成功。这对于技校学生来说好比是一剂强心针,让他们瞬间就有了学好专业的动力,有助于学生提高核心专业能力,解决技校生没有学习目标的迷茫。

在课堂中着力提高语文能力,重视职业操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直接影响学生核心的专业能力和核心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关系到技校学生职业生涯的成功,技校学生必然会参与到这样的语文课堂中来。

3.通过提升教师个人职业素养感染学生,让学生自愿参与课堂

(1)做一个爱学生的老师,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原意跟着老师参与课堂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一系列教育联动的根本,其实是“爱”,是靠师生之间深厚的情感维系的。

情感是人类行为的本能动因,老师爱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的爱和依赖。这种爱和依赖让老师在学生那里具有无与伦比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学生才会自愿地、主动地、积极地跟着教师参与到课堂中去。

(2)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受到语言的感染,情不自禁地参与课堂

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一堂语文课的质量和美感。语文老师语言表达能力强——抑扬顿挫的表达,妙趣横生的沟通,恰如其分的评价,能够形成其他学科课堂所没有的课堂魅力,构建美好的自身形象,散发出令人难以抗拒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受感染、被吸引,情不自禁地参与进课堂。

(3)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课堂上多些表扬,多些激励,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求知欲,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高层次的需求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因此,教师情真意切的表扬和激励有助于学生更加积极地去学习,更加迫切地去探究,从而深入有效地参与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