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实现自我价值
如何改变课堂上的“讲得多,练得少”的现象,教师可根据课题的内容,精心设计学习目标,分小组让学生来自主学习。通过组内讨论,学习任务展示,并进行组间评论,指出错误或不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再进行点拨,就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再通过适当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教材上复杂的图形、枯燥的文字,学生很难想出它们的结构形状,在分析其性能、特点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如挂图、模型等来引导其自主学习。还可让学生动手制作模型,体现其主体的作用。如在学习车刀角度时,让学生用发泡塑料或橡皮泥等切割出90°、45°车刀。在切割过程中,对各个刀面的位置、角度大小及测量基准面都有了较为形象的认识。特别是前刀面及主切削刃有三种不同的情况,经过动手制作可简单地把这几种变化的车刀制作出来。同学间互相交流、评论,教师巡回指导;再用主、副正交平面分别切割车刀得到断面图形,展示出车刀的前角、主后角、副后角……通过制作、展示、互评,在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非常用心,积极地提出问题,热烈讨论,制作很认真。
又如在学习螺纹的基本参数时,学生对螺距、导程、螺纹升角等较难理解。首先,可让每个学生拿出一张直角三角形的纸,然后以一条直角边为周长,将纸折成圆筒形观察原三角形斜边的形状,原来的直线变成了螺旋线。再用几个不同尺寸、角度不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比较,观察各种情况下螺纹线的形状与各角的大小、边长的关系,总结规律,明确螺纹升角对螺纹形状的影响。在螺距与导程的关系中,让学生对样件进行涂色区分,区分出不同螺旋线上的牙,指出哪个是螺距、哪个是导程,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等。引导在做中学,自己总结规律,自主学习,将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学生实现了自我价值,有了很大的成就感,便能轻松愉快地就完成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