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工匠精神
(1)工匠精神概念。我们在古籍对工匠精神高度概括的基础上,揉进当代元素,可将工匠精神分为广义和狭义两部分:狭义的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们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从而形成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广义的工匠精神,是指从来源于匠人(手工业劳动者)精工细作的生产方式中凝练升华的精神理念,逐渐推广至所有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广义的工匠精神不仅指向产品,还指向制造中的人,关注职业信仰与文化。因此,工匠精神不仅归属于职业价值观范畴,而且属于技术哲学、技术伦理学以及道德共同研究范畴。综上所述,我们最终将工匠精神理解为,它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14]。
(2)工匠精神本质内涵。一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二是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追求每个零(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未达到订单要求绝不交货。三是耐心、专注、坚持、创新。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不前,总是追求进步,无论是材料的使用,还是生产流程的设计,都在不断完善。四是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和宗旨就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同行们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五是淡泊名利。用心做一件事情,这种行为来自内心的热爱,源于灵魂的本真,不图名不为利,总是想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2.课程开发
(1)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专业(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课程标准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专业(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开发。是指以自然和社会资源为对象所进行的劳动,以达到有效利用的目的。
(3)课程开发。课程开发是指通过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课程目标选择专业(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课程开发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