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心——学有所“感”

一、自信心——学有所“感”

自信是一种感觉,也可以是我们每个人实际的行为表现,甚至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在的心理品质。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而积极意味着一种态度,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认可、肯定、接受和支持的态度;“感受”则包含着自己对自己的情绪、感觉、认识和评价。当下,我国职业教育的生态环境并不能令人满意,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对职业学校、职校生的歧视和误解,加之职业学校的生源确实不容乐观,这种现状常常影响到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表面看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入学分数较低,基础知识掌握不太扎实,学习态度、学习热情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等,常常给人一种不愿学习、学习动力不足的感觉。其实,这种现象的背后隐含着各种不同的原因。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不适应传统的学科式教学方法进而表现为学业上的落后,但并不能因此就断定他们缺乏聪明才智。2018年7月,在学校领导的肯定与支持下,组建一支由五名学生组成的朗诵团,由我带队参加吉林省通化市第二届“声韵山城 阅动通化”中学生朗诵比赛。我校专业虽多,但并没有一个与朗诵、表演、演讲相关的专业,所以在挑选选手的时候便遇到了困难。首先校内各班推荐并结合自愿报名参赛的原则,组建一支由11人组成的校内朗诵演讲团。利用每天中午一个小时的训练时间,强化孩子们的语言知识及激发孩子们对朗诵的热爱之情。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从中挑选五名相对而言优秀的学生组成校级代表队参赛。从预赛到决赛历时近四个月的时间,我带着五个孩子,利用暑假的时间,开学后利用每天中午午休的一个小时,以及每个周六、周日休息的时间,展开集训。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为学校争得荣誉,我反复帮助孩子筛选稿件,反复分析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反复鉴赏视频材料,研读、模仿、推敲每一个眼神、动作及情感。为了让孩子的每一句话都配合上音乐节奏的起伏,我把电话高高举起,放到孩子们的耳边,这一举就是四分钟。孩子们每天练习得很刻苦,从个别字的读音到平翘舌的区分,从重音、停顿的划分到第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力争做到最好 。虽然这些孩子们在班级并不是传统意义上老师眼中“好学生”,但凭着对朗诵的热爱与不舍弃的精神,即使之前并没有任何的舞台经验,但由于赛前准备充分,这使得孩子们在预赛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尝到了自己努力后的甘甜果实,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最终我们竟然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到下一轮比赛。这个结果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孩子们自信心,他们不再觉得低人一等,找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并看到了属于自己的闪光点。在迎接决赛的过程中,孩子们更加积极、主动地筹备,自信心的暗示作用异常强大。即使训练环境差,即使关在封闭的教室里忍受着闷热的空气,即使无法消除操场上嘈杂的音乐,孩子们都能不计任何条件地坚持,只因为他们向往舞台,向往着能够大显身手,找到自我,信心十足。最终在孩子们的坚持与努力下,我校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颁奖时,孩子们自信地挺起胸脯,抬高头,嘴角上扬,眼中含笑。现在他们如茧蛹般已经褪去了丑陋的外壳,幻化成一只只自信而美丽的蝴蝶,继续徜徉在学校的生活中。

相信学生能够成功,即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和评价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成败和效益。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期望和肯定,是一种教育力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要树立相信学生能成功的教学观,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