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心——学有所“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索然乏味,学生就会觉得枯燥,应付差事;而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会强迫或灌输,由此形成恶性循环。而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弱,但思维又很活跃,喜欢动手操作,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教学设计,合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学语言魅力,让课堂充满活力,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做到学有所乐。
喜欢听音乐的学生,一般情感都比较丰富,是个感性的人。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将音乐融入进来,比如说在讲到白居易的《琵琶行》一课时,白居易用了极为精妙的语言来刻画琵琶女弹奏琵琶时的精湛技巧,但对于不精通琵琶的人来说,是无法完全理解琵琶女和白居易的心声的。这时给喜欢音乐的学生布置一个作业,发挥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到一首合适的曲子配合琵琶女的一生经历加以鉴赏,让其他同学更直接、更感性地体会琵琶女的内心世界。学生想要找到最适合的曲子,首先得了解琵琶女的经历和白居易的经历,这就不得不钻研读本,自己探索,自己发现。人与人的感悟力是不同的,有一些是别人无法感悟到的,但是通过这种方法,这些喜欢音乐的同学自己感悟出与众不同的东西。那些不能够完全读懂文章的同学,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在音乐的世界里找到心灵的契合点。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教师以课本剧的形式呈现出来,可谓是想法多、好动学生的天堂。学生必须揣摩人物的心理,将自己化作剧中人物,这样表演出来才能声情并茂,同时也不会让人觉得是在演其他人,剧中人物已然就是他。台上的学生演得兴致盎然,台下的同学们看得津津有味、意味无穷。这次有趣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巩固了传记文学的基本特点,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长了他们见识,让原本枯燥的语文课成了一股活水。
自信心、自尊心、趣味心,三心一体,各有侧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学校对课堂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希望“三心”课堂能够成为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的常态,能够让课堂上真正充满“掌声、笑声、辩论声”。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好课堂。
(本文发表于《家长》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