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的问题及反思

九、课题研究的问题及反思

1.明确规划定位与建设原则

首先,吉林省各公共实训基地作为提高劳动力技术水平、提升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平台,必须明确定位,优化服务。

其次,公共实训基地要围绕“宏观布局规划、优化资源配置、按部就班操作”的原则,实施基地规划建设工作

最后,吉林省各公共实训基地要不断完善工作方法,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基地运行模式。

总之,吉林省各公共实训基地要充分考虑本地区人员的素质状况、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然后进行统筹规划建设,杜绝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现象。

2.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首先,吉林省政府要提高对公共实训基地的重视程度,加强统筹管理,促使人社部门、教育部门、发改部门、财政部门、编办部门能够加强合作力度,构建分工合作机制,一起推动吉林省各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管理。

其次,政府要加大对吉林省各公共实训基地的扶持力度,在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的指示下,提高相关政策支持力度。

最后,吉林省各公共实训基地要争取多方力量的支持,拓展资金投入渠道。政府主导、政策扶持、资源整合是公共实训基地的基本定位;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引入民间资本、实训基地开放化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3.建立合理的管理部门,明确职责分工

为了更好地履行管理部门的责任,让公共实训基地内部或公共实训基地与合作企业之间的责任更加具体,使合作规范、有序、高效地进行,建立一支高效多维度的教学与管理队伍势在必行。当务之急是成立相关的管理领导机构,共同负责实训工作,并对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进行跟踪协调。管理领导机构负责制订学员的教学计划,安排课程,进行日常教学和实习的管理、考核及就业安排等工作,从而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内部设立实验实训处,配备专(兼)职管理干部,进一步打造一支德技双馨、敬业爱生的师资队伍。此外,制订并严格执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做好企业服务,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督等工作,实现实践教学与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4.完善管理机制,加强校企合作

职业学校和企业要实现经常性的紧密合作,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从政策、经费、组织和人员等方面保障校企双方的紧密合作。

首先,要完善各种相关的规章制度。

其次,要建立互惠共赢合作机制。

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需及时追踪高新技术的发展,反映社会发展和反映经济及科学技术的最新动态。

5.集中建设,缓解资金压力

在职业学校相对集中地区建设一批可共享的实训基地,可以缓解建设公共实训基地所需大量资金投入的压力,因为一方面建设一个上规模、上水平的公共实训基地花费巨大,以目前国家财力来讲难以办到,只好先依托院校加以改造建设;另一方面,也可改善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紧张的状况,实训是发展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知道”与“会做”是有本质区别的。职业教育要彻底打破在黑板上教学生“开车床”的教学模式,真正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建立实训基地。

6.合理设置专业,全面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要遵循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律,服务专业建设,满足实习实训教学及能力培养要求;要创新实训基地模式,积极拓展校际、校企、校内的合作,实施“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创建重点专业、重点课程的实训基地建设为突破口,推动专业实训教学建设与改革,全面提升实习实训教学的质量和层次。适当调整专业设置,创新培训模式,规范化管理,注重内涵质量的提高,为社会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1]

7.增强创新意识,深化校企合作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要将校企进行有效的融合,进而充分发挥基地贴近企业、行业的优势,扩大公共实训的规模,服务更多的人才。根据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产业结构的特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企业的积极参与,与学校共同制定出更加符合企业需要的培养计划、课程开发等,同时也更好地体现学校的服务功能,密切了基地与企业、育人与用人、学业与就业的联系,为实现稳定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8.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学校出台相关政策,积极鼓励教师到相关专业企业实践;二是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习,亲身参与企业内部车间的实际操作,了解新技术、新工艺,从而更好地与实践教学接轨;三是聘请企业技术员到校做兼职教师或顾问,在实训前还要进行教学培训;四是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实现以赛促教。

培训方面,一要制订专业化、系统化的职业培训体系;二要采用轮训的方式,最大化地进行师资培训;三要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为准绳,针对热门专业的紧缺教师,采用短培强化的方式,尽快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四要切实落实好“双师型”教师的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