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传动》教学设计方案(教案)

《齿轮传动》教学设计方案(教案

吉林省人力资源技师学院 李 媛

一、课程名称

机械基础

二、课题名称

齿轮传动

三、使用教材

机械基础(少学时)(第二版)

四、授课班级

2019年春季机电一体化班

五、课程类型

理论课(讲授)

六、课时安排

1课时(40分钟)

七、课题分析

《机械基础》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前段课程是《机械识图》,后续课程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课。本课程为机械类偏重工程技术方向,传授机械基础相关知识,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液压与气压传动等知识。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懂得典型机械的工作原理,能够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继续学习专业技术的能力,从而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本课程教材充分贴近生产实践,在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较多地采用立体造型技术的彩色图片、实物照片等形式,将知识点生动的展示出来,让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便于学生预习。齿轮传动作为机器中传递运动和动力的最主要形式之一,广泛应用于金属切削机床、工程机械、汽车等机器设备中,在本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齿轮传动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内容。教材中不但用图表、图例展示各种齿轮传动类型,而且每个类型都添加了二维码,学生扫码就可以观看齿轮传动动画演示,加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我校的多种齿轮啮合教具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八、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初中毕业的技工院校中级班学生,现处于二年级上学期,全班共16人,全部为男生。

1.学习基础

他们已经学习了《机械识图》等基础课程,具有本专业相关手工绘图的知识基础,能够看懂零件图及装配图,并根据零件图和装配图,分析机械组成构造。

2.学习态度

对于专业课程有浓厚的兴趣和新奇感,渴望了解企业,想要体会企业实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

3.薄弱点

学生文化课基础差,实践不足,缺乏感性认识,观察力不够,喜欢各类直观教具,愿意动手操作,但是主动思考能力较弱。

九、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齿轮传动概念与啮合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齿轮传动原理和类型。

3.使学生学会齿轮传动、运动方向的判别。

4.掌握齿轮传动传动比的计算方法。

5.了解齿轮传动的特点。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识别齿轮传动类型的能力。

2.熟练掌握齿轮传动比的计算。

职业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兴趣,并养成科学严谨的习惯。

2.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研究的乐趣以及乐于动手实践的学习态度。

3.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综合职业能力。

十、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齿轮转动的分类,理解齿轮传动的特点,掌握齿轮传动比的计算。

2.教学难点:

掌握识别齿轮传动类型的方法。

十一、教学方法

结合本次课程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辅以提问法、引导分析法、讨论法、讲授法和演示法,引导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

1.引导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从而掌握知识和技能,并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有效思考问题。

2.演示教学法

利用教具、多媒体动画进行演示操作,方便学生理解与学习,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弥补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

3.小组合作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与讨论。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习积极性,达到圆满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

4.任务驱动法

通过明确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借助学习材料主动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较少的指导下,根据学习任务要求,通过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十二、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流程图

图1 教学流程图

2.教学实施过程(40分钟)

十三、课堂小结

齿轮传动是机械传动在重要章节,原理讲起来还算易懂,但在实际应用方面要加强,需要防止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加强了小组学习讨论,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环节中。

十四、布置作业

课后填写《课程评价表》,对知识点加以复习,并完成练习册P26,T1,T2,T4。

十五、板书设计

图2 板书设计

十六、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刚入门学习这门课程,较少接触机械传动的实际应用情况,要教他们多种学习方法,并多去实习场地参观,加深他们的感性认识。一门课程的教学需要师生合作,教师要认真从备教材、备教法及备学生各方面下功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能把教学效果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对教学中的疑难,要积极寻求突破方法,使以后的教学化难为易。加强提问,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小组合作探究,在思考与讨论中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本节课不仅重视教学过程的导学制,还注重结果的验证,注重学生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课堂反应和习题反馈来看目标达成度较高。

十七、学业评价

本次课程以教师讲授为引导,以学生学习讨论为主,以综合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为依据,侧重强化学生知识点的掌握,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使学生明确应掌握的知识点,并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课程评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