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榆社县历史》(1935-2019)编撰委员会
主 编 杨玉文
特邀副主编 曹成斌 石建兰(女) 常水明 陈谡卿(女)
编 辑 (按姓氏笔画为序)
田永进 任贵平 乔利生 李鹏飞
张建军 张年玲(女) 岳 杨(女)
赵碧波(女) 胡 霞(女) 常彩萍(女)
彩 页 张嘉兴(女)
校 对 胡 霞(女) 李鹏飞 白佳鑫(女)
常 兴(女) 周旺东 刘 婷(女) 陈旭阳
彭德怀
刘伯承
徐向前
李 达
陈 赓
李德生
榆社县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是太行山区老根据地。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李达、陈赓、李德生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八路军进驻榆社转战驻足,点燃抗日火种,积极宣传抗日真理,建立根据地。与淳朴的榆社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日军。在榆社大地上演绎了一幕幕保家卫国、惊天动地的历史篇章。
1943年,朱德总司令在郝壁镇云安村居住过的房子。
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陈赓在讲堂村居住过的房子
王世益(时青)(1903-1978)潭村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榆社县第一个中共党员,1928年担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
任悟僧(1907-1994)任家垴村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5月受中共山西省特委派遣,在河峪、云簇一带开展党的地下工作,为榆社党组织创建者之一。
任爱生(原名任爱僧)(1915-2002)任家垴村人。193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榆社县开展地下党组织活动。1945年担任中共榆社县委书记。
1936年2月中共榆社县工委成员任悟僧、宁光珍、刘范五、任爱生、刘汉文、刘海荣合影留念。
1939年7月中共榆社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建国前)在郭家庄村召开(图为第一次党代会遗址)
1942年2月中共榆社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建国前)在小杜余沟村召开(图为第二次党代会遗址)
1937年12月,中共冀豫晋省委组织部长李雪峰(前左一)宣传部长徐子荣(前左二)来榆社组建中共榆社县委。
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部旧址(位于堡下村)
1939年1月,在中共榆社县委领导下,县委宣传部和政府教育科联合主办榆社县第一份党报《火焰报》。
1939年5月,榆社县人民武装指挥部在潭村创办了《生力军》报,反映榆社人民抗战情况。
太行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曾绍山在堡下村
太行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曾绍山在堡下村居住过的房子
丁思林(1913-1939)湖北省黄安县人。129师386旅独立一团团长,193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7月8日在西周村阻击援敌激战中英勇牺牲。
尹立海(1911-1942)湖北麻城人。太行三分区决死7团团长,1942年4月16日在榆武公路白庄、吴家庄地段伏击歼敌时壮烈牺牲。
叶成焕(1914-1938)河南省新县人,1938年4月18日在长乐战斗时身负重伤后,在榆社县郝壁村壮烈牺牲。
姚忠祥(1906-1936)北村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任共青团榆社县委书记,同年,被国民党秘密枪杀,壮烈牺牲。
马定夫(1915-1943)东汇村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太行二分区新编10旅30团政治委员,屡建战功。1943年7月23日,在太谷县中北岭伏击战中为掩护群众安全转移,不幸壮烈牺牲。
曹更修(1915-1947)候目村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八路军19团代理团长。 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在解放山东省金乡县战斗中壮烈牺牲。县人民政府将候目村更名更修村以示纪念。
张寿砚(1917—1943)南白村人,中共榆社县委敌区工作站站长。他侦察敌情,潜入敌人内部不幸被捕,面对严刑拷打,宁死不屈,1943年8月12日壮烈殉国。
姚忠祥烈士亭
马定夫烈士亭
中央人民政府为曹更修烈士家属颁发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曹云莲(1926-2007)青峪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榆社县妇女救国会主席。(中共中央原副主席李德生妻子)。
郝三成(1916-1995)桃阳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榆社独立营营长,参加上党、晋中、临汾、太原等战役。
李雨化(1916-1989)金藏村人,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9师386旅三连连长。参加百团大战,芦家庄等战斗。
王海林(1913-1995)韩寺沟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海林游击队队长,神枪手。
郝二蛮(1909-1982)桃阳村人,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当选为晋冀鲁豫边区参议员。
1944年11月,郝二蛮(左二)出席太行区首届劳动英雄大会,获一等劳动英雄光荣称号。
1942年日军制造“圪坨惨案”,图为惨案遗址
榆社县民兵积极支援配合八路军抗击日军
被日军轰炸后的榆社县城
1940年9月24日,八路军386旅攻破日军据点后合影。地址:省立八中(现榆社中学)。
1940年9月24日,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陈赓(二排左一)率部攻克榆社县城后,与周希汉参谋长(前右)查看战果后合影。
1938年9月,韩庄村“八路军总部修械所”生产的步枪、炮弹、手雷等。
榆社民兵在制造地雷
韩庄“八路军总部修械所”在制造枪支弹药
军民制造军需物品
1943年6月,中共榆社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发出“生产自救”号召,全县各区、村妇女投入纺织运动。晋察冀根据地组织妇女参观学习较先进的脚踏纺车技术。
抗战期间,中共榆社县委召开宣传减租减息政策大会
榆社青年积极参加八路军
1940年,八路军385旅陈锡联旅长在发起榆辽战役前作动员报告。
榆社县组织民兵、民工随军支援太原战役
人民群众慰问八路军战士
榆社人民群众奋勇支前、护送八路军伤员
榆社人民群众把最好的粮食运往前线
张志全(1904-1978)大寨村人,194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荣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担任24年村党支部书记,连任山西省一、二、三、五届人代会代表,1969年后历任县革委常委、中共榆社县委常委。大寨村农林牧副业一直处于全县领先地位,并多次荣获省、地荣誉。
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群众观看批判专栏
陈续仁(1922—1997)南村人,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任村支部宣传委员。带头响应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植树造林、治理漳河的号召,1952年创办了全国第一个林业生产合作社。1961年、1962年连续荣获省特等林业模范称号,80年代3次荣获省劳动模范称号。
幸福桥——榆社县浊漳河第一桥,新中国建立前,浊漳河泛滥成灾。1958年,榆社县投资30万元兴建此桥,全长133.5米,1960年通车,该桥成为贯通浊漳河东西两岸的主要通道。
农田建设
打谷场上粮食大丰收
动员社员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加快学大寨步伐
农业学大寨时期冬季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社员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鱼头村修水库
70年代领导参观农业生产
生产队给社员分粮食
70年代社员在田间地头学习《毛泽东选集》
70年代拖拉机耕地
70年代,榆社县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1970年1月,中共榆社县委首次向中共晋中地委提出治理漳河请示报告,1971年县革委会组织2000余人对漳河进行筑坝治理,1976年城关公社西山大队在实践中创造发明了乱石堆坝沙土固堤的经验,图为群众在漳河两岸河滩磊石坝。
70年代文艺活动
1973年乔家沟村妇女在打稻谷
1975年春,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乔家沟村“铁姑娘”队女民兵在田间插秧。
1977年8月暴雨成灾,15日,云簇水库水位上升,县革委会紧急调动抢险队伍3500余名干部群众,到溢洪道抢险,确保安全度汛。
生产队学文件
70年代玉米大丰收
1958年兴建榆社县大礼堂,图为党员干部步入会场参加会议。
1972年投资480万元,兴建榆社县化肥厂,1973年正式投产。
1975年,为了支援农业生产,促进农业机械化,榆社县成立了工农机械修造厂,承担起全县农业机械生产修理和维护,当年生产脱粒机602台。
1976年9月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在大礼堂举行毛泽东主席追悼会,机关党员干部群众学生参加追悼会。
1976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逝世,县城东大街悬挂着悼念横幅。
1977年1月1日,太(原)焦(作)铁路榆社段火车通车典礼在火车站隆重举行。
1979年榆社人民庆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举行文艺游行活动
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办公大楼
榆社县图书馆
榆社县环保局
榆社县粮贸宾馆
1988年讲堂乡麦茬角村被晋中地委、晋中行政公署评为“农业生产先进集体”。
80年代全县集体与农户大力发展养殖业
1989年榆社县推行丰产沟模式
1989年晋中市领导在榆社参观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