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户、重点户的出现
随着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多种经营的发展,榆社县农村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群体,即专业户和重点户。专业户是指以家庭经营为基本单位,以商品生产为基本特征,专门从事某项生产活动的农户。从经营方式上看,专业户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承包专业户,即承包集体的农、林、牧、副业中的某个专业生产项目而形成的专业户,如种粮专业户、林业专业户、养殖专业户。另一类是自营专业户,即劳动者依托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独立地进行经营某项副业活动而形成的专业户,如养猪专业户、养鸡专业户、蔬菜专业户。重点户是指在承包经营集体责任田的同时,以很大一部分精力和时间从事副业生产的农户,其经营规模和专业化程度低于专业户。
榆社县的专业户、重点户是从种粮专业户开始的。农村实行“大包干”后,各生产大队首先按家庭人口将大部分土地承包到户,然后将剩余土地让劳力承包,接着将集体统一管理的牲畜和农机具等全部作价分配到户。这样一来,人口多、劳力多的农户相对承包了较多的土地,有了种植多种粮食作物的条件,加之劳力强,技术精,善经营,于是农村便出现了种粮专业户和重点户。随着种粮专业户的兴起,养鸡专业户、养猪专业户等其他专业户也相继出现。还有一些由社队集体办的多种经营项目,因经营不善也转包给个人,使之成为专业户或重点户。农村专业户、重点户的出现,为农民劳动致富创出了一条新路。1982年,全县涌现出的4200个专业户、重点户,在各人民公社、各生产大队率先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成为农村勤劳致富的带头人,为促进其他社员群众勤劳致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1981年2月12日,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共榆社县委、县革委会表彰了全县农村涌现出的10个冒尖户。一、售粮第一户岳贵宾(云簇公社崇串大队社员)。1980年超售给国家粮食10656斤,油料858斤。二、售油料第一户孟小二(郝壁公社大南沟大队社员)。1980年除卖给国家粮食7700斤外,还出售油料2000斤。三、养猪第一户李栓成(郝壁公社成家沟大队社员)。1980年除承包集体耕地外,还办起家庭养猪场,养猪112头。四、养鸡第一户刘改花(河峪公社辉教大队社员)。1980年养鸡128只,出售鸡蛋680斤,属晋中第一养鸡户。五、养羊第一户李运红(郝壁公社云安大队社员)。1980年养羊120只。六、养蚕第一户宁效忠(云簇公社和平大队大队长)。1980年带头承包养蚕,两个多月养了四张半蚕,产茧297斤。七、养蜂第一户赵全维(云簇公社高庄大队社员)。1980年在超额完成承包集体粮食任务的同时,个人养蜂40箱,养蜂收入3218元。八、养兔第一户郝改香(云簇公社壁图划大队社员)。除了料理全家5口人的生活外,全年养了138只兔。九、植树第一户赵富贵(云簇公社乔家沟大队社员)。利用房前屋后植树702株。十、养牛第一户段银保(河峪公社西沟大队第二生产队长)。1980年一人既管队里工作,又承包着12亩土地,还养着9头牛。
1982年10月10日至11日,中共榆社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专业户、重点户表彰会议,有150名专业户、重点户代表和15名多种经营先进集体受到表彰。据统计,1982年全县涌现出专业户、重点户达4200户,占总农户的15%。其特点:一是收入高。同年专业户、重点户人均收入一般在300元以上,还出现5个万元户。二是项目多。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五花八门。三是规模大。尤其是家庭养殖业,有许多相当于集体养殖场的规模。全县农户养猪最多的达到112头,户养牛最多的21头,户养羊最多的260只。四是贡献大。专业户、重点户带有商品生产性质,它的出现是小而全的自然经济向专业化、社会化生产过渡的良好开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出现的专业户、重点户,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排头兵和生力军,是向农村经济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必然形式。专业户和重点户的迅速发展,在榆社县农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一,它使一部分农民依靠勤劳率先富裕起来了;其二,它为广大农民树立了标杆,做出了示范,影响和带动了更多的社员群众走上了富裕之路;其三,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其四,为私营经济的崛起和发展,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做好了准备。